位於秦嶺深處的藍田縣九間房鄉柿園子小學,12年前就面臨因沒有教師而關門的危險,但12年來學生的讀書聲琅琅不斷。由於大山的遮擋,該校惟一的青年教師李小鋒為此付出了鮮為人知的代價。
才子成了大救星
在村民眼中,李小鋒的父親李浩智是個能人,改革開放初期就到西安經商,屬於先富起來的人。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李小鋒以高於分數線50分的成績通過高考預試後,正準備參加全國正式高考時,父親因患胃癌於當年5月去世,欠下了萬餘元的債務,李小鋒被迫放棄高考,準備打工掙錢還債。
隱沒在深山裡的柿園子小學,只有一名教師,要帶1至4年級的五六十名學生,工作量大,交通不便,生活艱苦,正式教師不願去,而代課教師每月工資只有53元,沒有人願意幹。李小鋒是留在柿園子村學歷最高的人,無疑是村裡的「才子」。於是,村支書和村主任兩個人一起來找李小鋒做工作。
李小鋒聽說學校沒有教師了,心想,如果讓山區的孩子失學了,成了文盲或半文盲,怎麼脫貧致富呀!他挑起了這副重擔,對村幹部說:「我先試試,不行再換人。」
這一幹就是12年。
傾其所能育「桃李」
柿園子小學土牆教室搖搖欲墜,百孔千瘡,外邊下大雨,裡邊下小雨,桌凳破爛不堪,沒有教具,教材不全。目睹這一切,李小鋒心灰意冷,暗想,難怪沒有人願意來干。
然而當李小鋒走進教室,看到學生們那渴望知識,在光線昏暗的教室裡閃爍的眼睛,李小鋒覺得像夜空中閃閃的群星,他的心一下就被俘虜了,暗自發誓要讓他們受到最好的教育。
沒有教具,他撿樹枝、和泥巴自己製作;教材不全,他連借帶購才備齊;缺乏教學經驗,他就朝思暮想琢磨。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李小鋒感覺自己知識欠缺,1998年報考了西安師範函授班,2000年拿到畢業證書後,又開始上電大。
分家時,李小鋒和母親分在一起住,可他為了備課、批改作業,在學校一呆就是一個星期,很少回家,母親整天一個人孤零零地呆在家裡。
大小夥需母親養
教學中的問題,李小鋒都可以動腦子解決,惟獨個人的經濟收入沒有辦法解決。儘管12年來工資調整過幾次,但目前每月也僅有103元,平均每天不到4元錢。
母親過去一直認為李小鋒在子女中最有出息,慷慨供他上學,指望他走出山區,過上好日子。沒想到如今就是因為他學的知識多了,反而離不開山區,比沒有文化的人收入還低,而且按照有關政策,也沒有轉為正式教師的可能。因此她堅決反對李小鋒教書。
可她心疼兒子,從1996年開始養了12隻羊,挺著病弱的身體整天爬山放羊,每月掙個三四百元,以維持家裡生計。李小鋒每年要靠母親接濟一兩千元教學費用。這還不夠,李小鋒還要向親友借,至今已欠了9000多元外債,還不算分家時給他分的5000元債務。
傷心至極離山村
這些年,柿園子村的年輕人都到外地打工。1997年5月,訂親多年的未婚妻因嫌李小鋒掙錢少,又沒有前途,突然退婚了。
這對於一個農村青年來說,是最失臉面的事。李小鋒覺得無臉再在村裡呆下去了。放了暑假,他給村幹部打了個招呼,懷著要改變人生、做出個樣子給人看的想法,到西安打工去了。他通過同學介紹,很快在西安一家大企業找了一份月工資400多元的工作。
9月初的一天,柿園子村的支部書記和村主任找到他。書記誠懇地說:「村民和娃們都希望你回去繼續教,你能否考慮一下。」
幾天後,冷靜下來的李小鋒又回到了柿園子小學。
覓知音難報老母恩
儘管李小鋒經受了一次次打擊,但始終沒有動搖他做教師的決心。
2000年,有人告訴他,有一家人因無兒子,想招上門女婿。李小鋒想,只要不讓我放棄教師工作,做上門女婿又何妨。見面後經交談,姑娘對他的教師工作很敬佩,不嫌棄他收入低,支持他的教育事業。李小鋒終於找到知音。2001年5月1日,一對能互相理解的青年,喜氣洋洋地攜手走進洞房。
在李小鋒的努力下,他的學生多年來考試成績名列全鄉前茅,所教的學生到中心小學上五六年級後,成績最差的都在中游以上,許多還名列班上前10名。
母親年紀大了,有生之年報答母親養育之恩,是李小鋒最大的心願。但個人有再大的困難,都不能耽誤了柿園子村的孩子們。這也是李小鋒最大的心願。
不知他何時才能實現一個兒子的心願?
摘自《西安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一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