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表示,「銀行貸款增加過速」、「銀行對借款人控管不佳」以及「借款人過度膨脹的心理狀態」,將成為中國爆發嚴重財務或經濟危機的潛在因子。
望著廣州櫛比鱗次,正在興建中的高聳大樓,該報記者Keith Bradsher感嘆的說,「不知這種景象將可持續到何時」?
巴克利資本公司亞洲研究部門主管Desmond Supple指出,中國資產過熱的現象,「將無可避免的蔓延到其他經濟上」。紐約時報指出,借貸過度的結果,將使銀行產生巨額呆帳,就如廣州市常務副市長Liu Yuan He所言,「大部分的借款人從國家銀行借款後,就不擔心還款的問題了」。
根據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的調查顯示,中國今年所有銀行客戶,約有接近半數的貸款人不履行還款,而且銀行還繼續借錢給和其政治掛鉤的客戶,對高危險借款族群的借款費用也沒有調升的打算,「這將是中國經濟很大的危機」。
《紐約時報》強調,中國銀行貸放過度的現象,「讓人想起美國1980年代末期,存款及貸款崩盤的景象」,造成無法支撐的繁榮假象,最後下場悲慘。
中國也警覺到事態的嚴重性。上個月23日,該國央行發布罕見的「中國貸款現象的確過快」的宣言,並做出5年來首度緊縮貨幣供給並將中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由6%調升至7%的決定,以因應貸款增加過速的現象。
對於中國採取的因應方式,《紐約時報》認為,調高存款準備金的效果差強人意,因為該手段對貸款、貨幣供給及經濟成長的影響性無法預測。「美國聯儲會也知道這招,但很少用來作為貨幣政策的工具」。
事實上,對於迅速增加的貸款,正處於由共產主義過度到資本主義的中國大陸,因為金融市場發展仍不夠健全,不具備美國聯儲會用來操作短期利率的「隔夜信用市場交易」制度,因此處理過度借貸的問題仍有些無力。
摩根大通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Joan Zheng表示,「中國央行的銀行家試圖將該國銀行的營運推升到國際水準」,但效果如何仍待觀察。
「企業貸款金額增加,的確有促進產業發展的效果」,《紐約時報》指出,中國鋼鐵、化學、建築材料及手機等產業,都預測未來3年產能將增加1倍,中國出口自然也將隨之成長。
但是產量增加後,隨之而起的將是貨品售價受量產影響下跌,該情形如果發生的話,「生產者更不可能有能力履行還款」。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經濟學家Dong Tao進一步指出,衍生出來的問題將可能「引爆下一回合的拖債」。Tao表示,借貸問題終將造成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成長的阻礙,而且會「增加失業率」。
《紐約時報》再補上一句,中國的銀行或許有一天會開始獲利,或以售股的方式彌補銀行呆帳的虧損,但「大部分揮霍貸款的成本,最終仍將轉嫁到納稅人的身上」。
如果中國央行過分調整存款準備,或政府對銀行的稽核,導致對銀行新增貸款的取締過速,「對中國經濟及政治的傷害力將很大」,因此該如何執行整頓,中國要小心拿捏分寸。
從全球經濟的角度來看,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而影響該國經濟成長,全球經濟將受連動而衰退。在中國巨額的出口減緩後,不僅全球商品價格將下跌,美國出口大陸的貨品也將減少,像是波音(Boeing)及黃豆出口商的出口都將連帶受挫,對全球經濟相當不利。
中國央行於2個月前,改變了一些銀行貸款的規則,並要求銀行配合執行,但效果不彰。就如同中國銀行家及營建公司負責人所言,「那樣的改變,對銀行過度放款的制約效果有限」。
中國繼投機熱錢湧入造成經濟過熱的現象後,現在又衍生出另一個財政難題,讓他們去思考。
(東森)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