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略並非「治國之道」
戰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涵義,狹義的戰略就是指軍事戰略,廣義戰略是指全局性的指導規則,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發展戰略。十九世紀法國戰略家約米尼(AntoineJomini)在《戰爭藝術》一書中稱,「戰略學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它所研究的對象是整個戰場。」(《西方戰略經典》,第55頁)法國薄富爾將軍(AndreBeaufre)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戰略緒論》一書中說︰「戰略的精義,事實上,也就是對行動自由的爭奪。所以戰略的基本原則,就是如何確保自己的行動自由(安全),和如何剝奪敵人的行動自由(即奇襲或主動)。」(同上書,第1153-1154頁)。
鄧小平曾說,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是人民戰爭。作為一位軍事家,毛澤東對「戰略」有清晰的概念,他關於「積極防禦」、「游擊戰」、「運動戰」、「持久戰」等思想,都與他的「人民戰爭」的軍事戰略思想有關。毛澤東說,「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戰術」的涵義和這兩個概念的運用上,並沒有錯。然而,現在擔任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在《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一書中說,「軍事戰略歸根結底是治國之道。任何一個國家,要治理國家,軍事不搞好是絕對不行的。」「如果軍事戰略錯了,損失是很大的。」(第21頁)
國家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階級壓迫的工具」,國家是「全國武裝力量的合法壠斷者」,所以除了極個別國家外,沒有一個國家不是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統帥全國武裝力量。現在的中國成了例外。「治國之道」需要國防建設,需要鞏固國防,但「治國之道」的根本要靠法治,用憲法和法律來保障人民的權利,用憲法和法律來限制政府的權力。中國憲法就寫明瞭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
思考軍事戰略的「高度」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上世紀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在思考軍事戰略的高度上也有很大不同。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和「人民戰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鄧小平認為在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強調中國的軍事戰略要轉變為著重對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
近二十多年來,全球範圍內正在進行著一場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這場革命也帶動著全球的軍事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中國一直在努力跟進,在某些領域也有所創新。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中國對當代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外軍軍事系統組織結構的變革,外軍軍事理論的發展、對未來戰爭型態和作戰樣式的變化都有廣泛和深入的瞭解。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中國思考軍事戰略的「高度」不能侷限於「治國之道」,而應是東亞和全球軍事力量的對比,是太空、衛星和「制信息權」。「制信息權」與「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都是一種對某一領域的控制權和主宰權。有了「制信息權」,就可以使戰場對自己一方成為「單向透明戰場」,而敵方則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求是》雜誌秋石的文章說要「從治國之道」的高度思考軍事戰略問題」,是不恰當的。
自願、對等、和平,還是「導彈威脅」?
在江澤民主政「十三年」、擔任中央軍委主席期間,在台海附近進行了多次導彈演習,並在福建、江西等地部署了數百枚瞄準臺灣的導彈。中國海軍司令員石雲生說,近海防禦戰略把臺灣納入其中是江澤民的要求和主張。中國應當大力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特別在釣魚島海域、南中國海海域,但江澤民把「近海防禦」的目標放到了臺灣,名為「防禦」,實為「威脅」。對比一下江澤民主政「十三年」,與鄧小平時期對臺政策和軍事布局,可以看到,江澤民越是用導彈威脅臺灣,臺灣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李登輝、陳水扁先後在直接選舉中當選總統,與江澤民的「導彈威脅戰略」密切相關。臺灣人、大陸人都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同胞怎麼能用導彈威脅呢?軍事戰略要考慮戰略行動的反應,「自我中心」、「一廂情願」都與軍事戰略格格不入。
北京應當改變江澤民「用導彈威脅同胞」的錯誤戰略,「兩岸統一」一定要建立在自願、對等和平的基礎上。如果北京放棄「用導彈威脅同胞」的作法,加強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用開闊的胸懷對待臺灣持各種統獨觀點的人們,學習臺灣政治經濟各方面的長處,兩岸就必然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前進。江澤民主政期兩岸關係的惡化,與江澤民的所謂「戰略」分不開。
關於「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求是》秋石的文章說,江澤民「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敏銳把握海灣戰爭以來軍事領域顯露出來的變革趨勢,見微知著,即時洞察和預見到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戰爭型態。」且不說「軍事領域顯露出來的變革趨勢」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戰略眼光」才能看到,事實上,早在江澤民擔任「軍委主席」前十多年,「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已在中東地區出現。一九八二年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一場空前的「導彈加衛星」的大會戰。那時,美國提出「空陸戰」(AirLandBattle)新軍事理論,後來更名為「空陸作業」(AirLandOperations)理論,經過十年時間反覆研究、修改,到一九九一年成為美國軍方的正式理論。托夫勒在《新戰爭論》中說,「這個理論強調︰軍力,要能夠以高速遠距離來實現。另外,也強調不同軍種之間的共同作業,以及盟軍之間的聯合作戰。它還追求'更大規模的先發制人',以及'更倚賴高素質的軍人'。由於時間是關鍵因素,這個理論也講究同步攻擊,以及'即時控制'。指揮官必須'掌握飛行的節奏',最後,由精確的情報和通訊所代表的'知識'則主宰一切。」江澤民過去完全不懂軍事,直到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和美國軍方把「空陸作業」這種「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定為正式理論後,江澤民才開始關注軍事和軍事戰略問題。一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出身的人要弄懂當代軍事科技和軍事戰略並不困難,但在軍事戰略上作出創新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全球性的軍事大變革中,中國也提出了自己的軍事戰略。張萬年主編的《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一書中說,在九十年代,中國的中央軍委「確定要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張萬年都沒有把這稱做「江澤民軍事戰略思想」,現在《求是》雜誌的文章卻把它硬歸到江澤民名下,首次公開提出「江澤民軍事戰略思想」,這是中國政治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動向。
(2003年6月9日紐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嚴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