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歷任最高領導人相比較,胡錦濤獨立主導外交事務的時間要比他們早得多,前後之間的差異簡直可以說不能同日而語。
很快主導外交事務
在胡錦濤之前,江澤民雖然從一開始就被鄧小平定為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但其獨立的外交決策權卻姍姍來遲。鄧小平健在時,一些重大的外交政策都必須由他點頭同意。與此同時,即使是在名義上,中央最高層主導外事工作的也不是江澤民,而是總理李鵬。
由於「六四事件」的後續影響,江澤民在外交事務中更是「生不逢時」。當他最終掌握了外交事務的最高決策權之後,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依然極其惡劣。
終於,1993年,在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上坐了四年之後,江澤民才有機會以大國元首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當年11月,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倡議和邀請下,江澤民前往西雅圖出席亞太經合論壇首次非正式峰會。
在與主要西方大國的交往中,亞太經合峰會對中國改善外部環境是一個歷史性契機,因為它使深受「六四事件」影響的外交工作逐漸走出了陰霾。因此,在回國的專機上,凱旋而歸的江澤民意猶未盡,親自指揮全體隨行人員高歌一曲,其愉悅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的確,就個人政治地位而言,這是江澤民逐步鞏固和強化外交發言權的開端。
今天,上臺至今不到半年的胡錦濤,便在外交事務中一步到位,其起點已經遠遠高於任何一位前任。
單單就訪問日程而言,除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起主導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進程之外,胡錦濤還要前往法國,與當今世界上所有主要發達國家的領袖舉行會晤。一位長期保持低調和不事張揚的政治領袖,在轉眼之間便大步邁上國際舞臺,並與所有大國領袖併肩而立。對很多領導人來說,這是他們夢寐以求而又難以企及的目標。
標誌性外交事件
撫今追昔,這是最近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上不斷進步的體現,也是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得到全面和大幅度提升的必然結果。
然而,對胡錦濤本人來說,這種外交事務中的高起點,將成為其執政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它將進一步增強其政治自信,提高其施政威信,並有助於國際社會早日確信:胡錦濤就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最高實權人物。
由於過去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國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往往都給外界以缺乏實權的印象。何止是印象而已,在最近十多年裡,事實也就是如此。江澤民1989年入主中南海,但直到將近十年之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仍然對其政治地位存有疑慮。
1998年7月,美國總統克林頓結束訪華之前在香港對記者說,他曾經一直認為江澤民只是過渡性人物,直到親自訪華之後,他才相信江澤民確實是實權在握。
對剛剛上臺的胡錦濤來說,世界各國對其權力的穩固性可能會有更多的疑慮,在對華政策中甚至還存在著諸多保留與觀望的成分。這不僅不利於中國新領導層的國際形象,而且更有損於中國的國家利益。
因此,胡錦濤及其新的領導集體必須盡早走出前任者的政治投影,確立自己的政治個性,以便消除國內外的種種疑慮和猜測。
展示政治個性
胡錦濤的政治個性已經在抗擊沙斯的運動中得以初步展現,尤其是其親民、務實與果斷的作風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筆者在此想要提到的是,在此次出國訪問之前,胡錦濤很巧妙地用敢於打破常規的決策和行動,向世人表明他就是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拍板人物。
在啟程前往莫斯科之際,北京宣布取消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送往迎來活動。這種前後不到五分鐘的握手儀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僅毫無必要,而且勞民勞官,費時耗力。可是,在過去十多年裡,這就是中國所有高層領導人必須遵守的規矩,從來沒有人對此公開質疑。
在胡錦濤這次出訪之前,這種華而不實的活動終於取消,並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讚賞,認為這是中國新領導層務實和親民作風的再次體現。
然而,從更廣的角度看,這已經向世界表明,胡錦濤有決心破舊立新,敢於挑戰「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在決策和行動上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不縮手縮腳。
因此,這不僅僅是務實和親民的問題,而更是敢於走自己的施政道路,有意識地與前任領導人保持「和而不同」的膽識問題。
胡錦濤在出訪之前還有一件備受外界注目的政治活動,那就是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首次獨自就軍隊和軍事現代化問題發表長篇講話。對於這一事態,外國傳媒再次用權力鬥爭的思維予以詮釋,認為這是胡錦濤對軍委主席江澤民地位的挑戰。
其實,胡錦濤並非是挑戰江澤民的地位,而恰恰是為了消除外界對權力鬥爭的疑慮。在第一次步上國際舞臺之前,胡錦濤要讓世界各國領袖們看到,他已經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運籌帷幄,統攬全局,不只對政治和經濟問題有發言權,而且對軍事問題照樣有發言權。
(聯合早報)5/30/2003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杜平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