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或成抗疫缺口
中國農村醫療體制落後有可能成為抗疫缺口。最近的民工返鄉潮加速了疫情向農村蔓延的走勢,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醫療體系已隨著合作社的解散而陸續解體,毛澤東時代的「赤腳醫生」已蕩然無存,各地衛生院紛紛「走向市場」,卻與農民漸行漸遠。據專家估計,今日中國許多農村的醫療人力與資源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承擔農村抗疫的重擔。
哈佛大學公共保健學院的蕭慶倫教授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中國政府20年來並沒有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護方面投資,尤其是任由農村醫療系統解體……農村醫生如今都依靠向病人推銷藥物來謀求生計。」
蕭教授說:「中國政府應可以多作些投資,我指的並不是在發展(醫療的)高科技方面,而是在基本的清潔、衛生、公共保健和呈報體制等方面。如果中國早投資在這些方面,較早前就可以大大提前採取隔離防疫行動,而且甚至還可能通過對食物來源的嚴格檢驗,預防沙斯的擴散。」
據香港《明報》報導,天津武清區的大王古莊衛生院就是農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院負擔周邊17個村的疾病防治任務,醫療條件在華北農村已屬上乘。但是根據院長李振江透露,該院僅有23名員工,卻必須負責兩萬多名人口的醫保,也就是說,平均每1000名農民分配不到一名醫務人員,以衛生院現有十多張病床的規模計算,平均每千名農民也攤不到一張病床。
此外,隨著醫療衛生體制市場化,雖然中國政府在改革城鎮醫療保障制度的同時,提出「恢復與重建」合作醫療制度,但是事實證明,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恢愎、重建,人口覆蓋率始終低於10%,90%左右的農民成為毫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群體。
所謂跨省(市)、縣、鄉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體系」更是受到嚴重衝擊,過去已經消滅或控制的傳染病再度復發,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比皆是。
李振江院長說,十幾年前醫院的經費是由上級發給的,後來改為鄉鎮撥款,便只能拿到約三分之一,其他款項要由衛生院自己從業務中收入補足。
李院長說,全院20多個人加上退休職工,每年正常開支要35萬6000元(人民幣,下同,約7萬4300新元),但鄉政府每年只給13萬元,而且還經常拖欠。
人才嚴重短缺
由於要找錢養活職工,他們只好把主要精力用於門診、住院等有錢收的項目,無力發展公共保健項目。同時收費也上漲了,農民看普通的病,也需付出數十元人民幣,許多農民負擔不起。
人才短缺是另一重大問題。李院長說,他的衛生院醫護人員全部都是初級職稱或助理以下,大專以上學歷一個都沒有。院內也有彩色超聲波儀器等診療設備,可是沒有具備資格的人來操作,效果不可靠,平常也少用。
城鄉差距拉大
城鄉發展差距另一根源。中新社報導說,佔中國人口20%的城鎮居民,擁有全國80%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則相反。海南省副省長林方略坦言,海南一些城市醫院病床利用率不到40%,而廣大鄉村的醫療衛生網卻名存實亡,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使很多農民「因病致窮」。
因此,沙斯疫情公布後,在多個醫療資源匱乏的農村引發了恐慌。5月初,因為害怕傳染非典,浙江發生了村民襲擊當地「非典」隔離點,還毆打鄉鎮幹部的事件。
這類事件顯示,雖然中國政府已承諾為染疫的農民負擔全部治療費用,但是農村千瘡百孔的基層醫療卻無法令農民安心。
中國政府最近也為農村防疫工作,推出了多項緊急措施,財政部規定農村防疫消毒費用一概由當地政府或單位負擔,不得攤派給農民。
農業部副部長劉堅日前宣布,衛生部已調動一些部隊醫院、省及市一級醫院的醫務人員到農村,並加強培訓醫務人員。 。
劉堅說,為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和救治能力,中國政府還設立20億元專項基金,側重於發展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近期又增加投資8億多元,以改善農村醫療機構收治條件。
(聯合早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農村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