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陸「南方週末」週報的調查報導,少林寺每年至少可自門票收入中淨得一千萬元人民幣;而少林武僧團則是海內外最受歡迎的中國「傳統文化」表演之一,每年演出邀約不斷。這樣的生存模式,雖然讓少林寺成為大陸少有的富有寺廟,卻也注定了少林寺必須面臨「不僧不俗」的尷尬。
古詩曾經描述「碧溪鎖少林」。現在的少林寺立在公路邊上,已沒有古代那種「深山古寺」的感覺。為了發展觀光而開發的公路,讓鄭州到少林寺距離不過三個鐘頭車程;規劃中的「鄭少」通車後,從車喧馬鬧的鄭州市到達少林寺用不著半個小時。
經過入口處的迎賓僧,進入少林寺景區,便有一條由商鋪和武校組成的
「迎賓大道」,仿古建築的小店舖,販售著廉價的「少林商品」,店內流連的多是附近武術學校的學生,處處顯露出小縣城的簡陋和雜亂。
少林寺雖是佛教重鎮,多數觀光客的真正目的,是看一群孩子表演武術;真正想禮佛的香客受不了如此喧鬧,寧可到其他小寺廟。連少林寺的僧人也抱怨,如今的少林寺,連一座像樣的道場也沒有,根本無法令人相信這就是當年達摩面壁的禪宗祖庭。
少林武術更成為再通俗不過的商品。一九八二年,港片「少林寺」讓少林武功聲名大噪。開始時少林寺確實曾利用少林武術來為發展的跳板。在電影「少林寺」激起海內外對少林武術的高度興趣後,要求少林武僧表演的邀約應接不暇,少林寺也在一九八七年將少林武術隊升格成少林武術團,因應外界需要,並且自一九八九年起出訪卅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少林寺武僧團從最初的廿多人發展到一百多人,還分成三隊,才能應付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約。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對少林的「武術化」十分無奈。基於宗教自由原則,古時少林僧人還俗必須「打出山門」的規矩,早已不存在,不少弟子為了求發展,習成武術之後就還俗;再加上少林寺依傳統招收俗家弟子,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武術大學。
少林寺四周更出現許多以少林武功為招徠的武術學校。據統計,單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一地,就有六十多家武術學校,其中廿家較具規模,大的學校一年收入可達上千萬,在學學員總人數超過兩萬。
面對發展和傳承兼顧的壓力,少林寺不得不在避世和入世間尋求平衡點。然而當越來越多人將少林精神當成商品買賣,少林究竟是武還是禪?是佛還是俗?不僅外人無法參透,連少林僧人自己都困惑了。 (聯合報)
- 關鍵字搜索:
- 少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