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灾荒过后,可食的东西被记录下来,经过锻造,有可能成为了贡品,那么贡品再经过锻造可能成为美味。但是我们想象宫中的美味,只是一种出自于对权力的迷信,而忽视了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场景。你比如现在很多电视剧里演到宫里吃饭,御膳房给做,没那回事。你到宫里吃饭,有的叫做宴飨,最多的时候可以几千人一块儿吃饭。比如千叟宴在乾清宫,比如说乾隆做太上皇,在宁寿宫等等,那么多官员集体就餐,你想啊,哪有那么大厨房?能源问题、操作问题、食物保鲜等都是问题,绝对不是说有了权力就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好的。
这个宴飨相当于国宴,现在电视剧演的,比如说八仙桌四周坐八个人,然后不断地上菜,那超越了历史时空。要是按这种方式的话,几千人吃饭,估计应该有两三万人伺候才行。所以在宴飨的时候,所吃的东西基本都是凉的,而且以糕点、烧烤为主,也不是八仙桌,而是满语讲的图斯根(音),就是高桌。官员席地而坐,高级的一人一桌。桌子不大,地上有一个蒲团。吃国宴在过去人们视为畏途,为什么,皇上一举杯你就得磕头,皇上再一示意你还得磕头,等于是在不停地跪拜当中,其实吃不到什么。那么宫里边的宴会由谁举办,朝廷里有一个机构叫光禄寺,而不是御膳房。
先满后汉体现权力
我们平常所想象的满汉全席,都是民国以来所炒作的结果。因为从饮食讲,基本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烧,它最先出现,因为烧不需要器皿。再进化,是煮。煮当然就必须得发明耐高温的器皿。再进化是蒸,就是隔水加热,古有陶器叫甑,就是隔水加热。再往上发展就是炸。炸属于煮的变种,提炼动植物油发明以后,出现炸制食品了,炸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国人的炒菜。所以说中国人在饮食上的智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满族人的传统食品是烧烤,由于他们当时是统治者,他们的风俗就要在这个社会中所传播。满人的习惯要表现出来,汉人的习惯也要表现出来。过节时,团拜一般都在会馆里,这时候基本上先上满席,后上汉席,满席就是烧烤类的东西,比如烧乳猪,大家都觉得这菜地道,其实这个烧乳猪在汉人里早就成熟了。所以满汉席是体现上菜的次序。后来到了民国,宫中的膳食向外传播,就开始有人以满汉全席来炒作。最早出现满汉全席的这种称法,应该是在清中叶的扬州。有一个扬州画舫录,它讲乾隆到江南,扬州给他预备的菜叫满汉全席,是仿照宫里的,比如菊花锅等,可能有一百多道菜,后人就以此为蓝本,实际上那个跟宫里头的东西是没有关系的。而且也不是一种固定的菜谱。过去,请人吃饭,最好的莫过于四四到底席,四四到底席就是每一道是四个菜,总共十二道,四十八个菜,主菜千变万化,要根据你个人经济实力来定。
无论民间、官场在宴会的时候一定是男女分席,没有说夫妇两人挤在一个桌子上的。还有,八仙桌最多坐六个人。清装戏里不该有大圆桌,大圆桌是民国以后才有,而且只能坐九人,不能坐十人,正对面留一个菜口。
李鸿章也坐四人轿
再讲讲出行,我们现在看清装戏,可以说是轿子满天飞,实际上在清朝没有那么多轿子,为什么,一个是成本问题,一个是体制问题。
在乾隆以前,三品官以上都可以用轿,后来乾隆规定:文官年过六十,二品以上,始可乘轿。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规模非常小,清朝全国有品级官员才二万五千人。衙役是雇的,师爷也是县官自己雇的。在北京的高级官员也就那么一二十位。即使允许用轿,一般人是不用的,因为用轿成本高,一般用轿子至少要备两班至三班人马,两班八个人,三班就是十二个人,前边还得有顶马,后边还得有班儿车。这个设备在明朝,一年至少你得花八百两银子,一两银子,一个人过一个月。还有就是容易受轿夫刁难。说实话,中国人使阴坏是一绝,前些年,汽车比较少见,领导往往也受司机的治。这些达官显贵对于贴身使用的人,也不一味严管。而且轿夫同声相求,你把他辞了,有可能在北京你雇不到轿夫了。所以说,清朝时北京的轿子并不多。北京明清时候,马车驴车骡车非常发达,官员要是不乘轿一般来说就用车,因为用车成本低。
另外,一些电视剧中,北京街头出现八抬大轿,这跟历史实际不一致。地方督府是可以用八抬轿的。整个仪仗要一百九十二人,气势非常大。为什么?出了北京,总督是代天子巡守,所以在地方上是可以出现八抬大轿的。在京城不同,就是李鸿章也只能乘四人轿。
最后说明一下,京城三品以上官可以称大人,以下不能称大人,知府不能称大人,知县更不能称大人。电视剧里老说县令大人或者是知府大人,这都是错误的。县令,一般称为老父母,老父母或者老父台,绝没有县令大人之说。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 荣誉会员:每位 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 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