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賴清德、蕭美琴順利當選臺灣第16任正、副總統(圖片來源: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2月4日訊】縱使中國在臺灣大選過程多方加強介選力道,然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大選結果顯示臺灣本土意識已經強化,實質抗拒與中國統一。
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1月13日賴清德、蕭美琴順利當選臺灣第16任正、副總統,是臺灣選民連續第三度冷落北京,意指2016、2020及2024大選結果違背北京介選目標,建議北京必須面對永遠無法說服臺灣人民接受中共統治的可能性。
《華爾街日報》指出,民進黨勝選顯示,儘管北京在臺灣首選的「合作夥伴」國民黨與過去相較縮小落敗差距,但結果已經證明,臺灣人民拒絕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遑論成為政治聯盟。
臺灣人民拒絕與中國緊密關係
該文提及,大選結果顯示臺灣身份認同已經強化,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難題,習近平為加強掌控臺灣,在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文攻武嚇無所不用其極,然而成效不彰,選後更應直視北京永遠無法說服臺灣人民接受與中國統一之可能。
然而欠缺安全感的習近平在臺灣議題上只會更加強硬,弔詭的是,這種路線將加深臺灣人對北京的怨恨與仇視,難以挽回,並使臺灣加速進行避免遭受中國威脅影響的方案,例如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加強經貿和安全關係、促進臺灣議題國際化等等。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則於1月15日發表社論指出,觀諸臺灣大選結果,民主國家絕對不應忽視臺灣民眾反抗北京威脅的勇氣,美國及盟友也應清楚表明捍衛國際秩序的決心。
《泰晤士報》提到,習近平專制政權堅稱世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不過大選顯示臺灣民眾看法與習迥異,儘管北京強烈批評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代表「台獨」,賴清德依然勝選。
《泰晤士報》指出,民進黨連續三次贏得總統大選,顯然臺灣人不相信習近平的「一國兩制」。臺灣民眾看到,曾經「一國兩制」的香港已經赤化,公民社會與自由法治遭受中共惡意鎮壓。《泰晤士報》社論也強調,西方民主國家需警惕中國對臺灣的威脅,不僅是為了民主原則,也是為保護各國本身經濟利益,美國及盟友對臺灣的關係應該更加明確,在國際秩序面臨重大威脅的今天,倘若美國及盟友未能明確傳達捍衛秩序的決心,恐將付出代價。
臺灣抗拒與中國統一的現實,對前總統馬英九與其追隨者而言或許相當冷酷。《彭博社》1月24日報導,臺灣大選前國民黨將希望寄託在說服選民,現在的國民黨致力於臺灣利益而非中國利益,然而此論述卻在投票前幾天被馬英九給削弱了。
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直言,臺灣無論如何自衛都永遠無法抵禦中國開戰,也「永遠無法獲勝」,而且臺灣「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此說引爆輿論批評。《彭博社》認為馬英九所言重挫前述國民黨亟欲傳達的訊息,即使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迅即鄭重表示他與馬英九的對中主張不同,馬英九也未受邀參加選前之夜關鍵造勢活動,國民黨總統選情仍遭重挫,馬英九難逃「票房毒藥」質疑,臺灣選民顯然對近年汲汲於搶佔傾中統派共主地位的馬英九不以為然。
臺灣意識成形,仍應警惕滲透
日本部分知臺派學者則認為,臺灣抗拒中國的本土認同力量已經足夠壯大,即使分裂投票,民進黨仍能贏得總統大選。
日本臺灣學會與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於1月26日舉辦臺灣總統選舉研究會,會中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以「臺灣總統選舉與美中臺關係」為題演說指出,中國崛起在2018年達到巔峰,香港「一國兩制」於2019至2020年遭到中共破壞,導致臺灣民意地殼變動,對中國期待感萎縮。
松田康博認為,臺灣本土派勢力夠大,即使分裂,民進黨還是當選總統了。而民眾黨成了年輕人發泄不滿的出口,還有成長空間,國民黨則長期衰退傾向明顯。
與會學者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小笠原欣幸則指出,雖然兩岸關係在藍綠兩黨鐵票區受到關注,但對中間選民或主張維持現狀者影響不大,因為「臺灣意識已經成形」。
小笠原欣幸並且警告,中國短影音平臺抖音(TikTok)散佈大量對柯文哲友好,卻不利賴清德以及侯友宜的訊息,成了民眾黨選戰利器,雖然在這次選舉並未因此明確改變臺灣意識,「但是四年後就很難說了」。
綜觀國際主流輿論,本屆臺灣大選顯示,臺灣本土認同無庸置疑,中國統一論調甚至已是票房毒藥,然而中共對臺灣赤化滲透與介選仍將持續加強手法與力道,臺灣社會不能鬆懈防範。
(文章授權轉載自民報 原文鏈接)
来源:民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