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宝玉由色入空 看人生的顶层设计(视频)

【故国神游.古月今人】人生的法门

作者:元曦 发表:2023-07-12 07: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古人对人生是有一个宏观设计的。
古人人生是有一个宏观设计的。(图片来源:天真/故国神游)

大家好,欢迎回到【故国神游•古月今人】,我是元曦。

今天不讲故事,今天想跟大家聊点别的,大家知道宋代的时候,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儒释道三教,从宋代开始,呈现一种融合的趋势,当然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个文化现象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古人是怎么看待人生的,也就是人要怎么活。当然这个听起来,好像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文化现象,一个是人要怎么活。其实这两者是有关系的。而且,明白这一点后,你会觉得古人真的是非常智慧,虽然人生有千万种,但是,在宏观上,整体上,古人对人生是有一个宏观设计的,一个顶层设计的,而且这种设计是有着极高的可行性的,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这个社会中,有许多修行的人,像和尚啊,道士啊,修道士啊,我们会把这些人的人生,视为一种出世的人生。除了这些人之外,剩下的就是世俗中的芸芸大众,像我们这种,这些人的人生,人们说它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所谓出世的人生,就是要超脱人生,出世,所谓入世的人生,那就好像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要入世。这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我过去也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之所以这样讲的呢,是因为我现在不这么理解。但是,先不说我怎么理解的,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的。

其实关于人生,中国古代有很多大贤,他们是穷其一生去体悟、探讨、论述,他们的境界甚至不亚于那些在佛门、道门中修行的人。我们知道,儒道之争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都一直存在,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也一度为中国的士大夫们所排斥,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就出现了一个变化,这就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注意,不是说纷争没有了,但是纷争已经成了支流,而主流,则是趋于融合与共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彼此境界相当。

所以,我们看到,非常笃信道教的宋真宗,可以为释教写《圣教序》、《崇释论》,南宋名僧大慧宗杲不拘于门户之见,认为儒释道三教皆为劝善惩恶,导人正途。两宋以及两宋以后的士大夫们,也往往喜欢与释道中人交游往来,谈禅论道,彼此启发,机锋纵横。

所以说起来这些现象是很有意思的,按理说人生观不同,讲话应该好像鸡同鸭讲,讲不到一起去,但是我们看到不是这样,他们讲的很热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那些大贤们所讲出的入世的学问,他只是以入世为表现,为途径,却并不是以入世为目的的,恰恰相反,它是以不入世为目的的,也就是以出世为最终目的的,它想要探讨的,想要论证的,是一条由入世而出世的道。而这种出世之道,不像是出家或是遁隐之类的有形的形式,而全在于用心,人在世间,心在道中。所以,与释道二教相比,应该说只是法门的不同,各自所走的道不同。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人间兜兜转转了一圈,由色入空。之前把他带到人间的一僧一道,僧是佛门的,道是道门的,贾宝玉,看起来就是一个大俗人,其实不是,要看到他的结局,他的归宿,是与一僧一道,殊途同归,出世去也。

也就是说,即使是世俗间的人生过程,在古代的大贤们看来,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个以出世为目的的,修行的过程。是这样一个认知。好,这个说的是他们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你要怎么去落实呢,你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怎么去实践呢。

我们知道僧人修行要有法,道人修行要有道,同理,世俗中人,他的人生也要有所奉行,他奉行什么呢,就是要奉行古代大贤们、古圣先贤们讲出的理(道理的理)。再有,僧人修行还要严守戒律,道人修行也有他的师命规矩,同理,世俗中人的人生也要有他的规范,什么规范呢,这就是古圣先贤们所留下的礼(行为规范的那个礼,礼貌的礼)。我们在《仪礼》中,看到行走举动皆有规范,像不像宗教中的戒律,应该说比宗教中的戒律还要繁密。又比如我们在《大学》看到,他讲“诚其意”,像不像道门中讲的真。再比如,“忠恕之道”,像不像佛门中讲的善等等。所以,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依照古人的教化去生活,那真的可以说,他虽然没有宗教的那种有形的形式,但是他的整个状态,都处在一种修行的状态,人在世间,心在道中。

现在的人呢,变化很大,经过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今人与古人境界落差非常大,所以今人看古人看不懂。不是说不懂表面形式,而是不能懂古人的思想。常常是,徒有形式上的复古,却不能在精神上与古人旷代相感,心意相通。而对于古人所讲出的道理呢,即使可以接受,也常常觉得是大而无用。

再来说古人,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并且,这种修行是有理可据的、有章可循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些道理、章法,毕竟都是外在的,你如何使这些外在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这个是要取决于你自心的状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那么,古人是如何达到的呢?最重要的,我想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古人做学问不是嘴上的,理论上的,而是一定要去践行。而这大概也正是今人所最缺乏的,或者说是古今讲学论道的最大区别。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空话,不管是开大会,还是报新闻,常常是假大空。古人不是这样,大贤们讲出的理,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单纯为了教育别人的,他们讲的理,首先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的实修总结。

也就是说,古人是通过知行合一这种方法,去实践他们的道。其实这个知行合一,也是有境界之分的,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的境界所在。而古人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可以说非常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它有一个标准,叫做“慎独”。什么是慎独呢。

我们知道,《大学》中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个大家都会背。曾子解读“诚其意”时,又讲出一个“慎独”的道理。而在《中庸》中,也讲到了君子慎独之理。什么是独呢,有人说是独处。也对。但没有说到根本,根本上讲就是人的思想。一个想法产生,未宣之于口,未施之于行,未见之于事之前,独有自己知之,别人不知。古人讲慎独,就是指这个想法,你要谨慎的对待它。从想法开始,还没有人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就要去衡量一下,看看它是否是知行合一的,是否是符合道的。这可以说是非常严谨的一种知行合一。

那这一点呢,与释道二教也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佛门中讲修意,就是直接针对思想去修。道家中讲修真,动的是真念,而不是被妄念、恶念、观念所带动,也是针对思想去修。这些与古圣先贤们讲出的慎独之理、诚意之理,都是相通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古人为后人留下了,其实是一种修炼的文化,使得世间的每个人都被公平的赋予了修行回升的机会。不过,古圣先贤的话虽然留传下来,但是古往今来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明白,人们常常为自己的妄想、臆想、观念而存在,在这些东西的带动下,虚耗一生,空度百年,却把古人的真言当成了摆设。其实也包括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够放下执念,真正的在动心起念中去修正自己,那么,所谓的修行也只是一场虚妄而已。

所以总结一下呢,其实人生的法门无处不在,人们只是因为被很多放不下的东西所障碍,所以对之视而不见。每天睁开眼睛,有所看见,有所看重,却都是在向外看。如果真的能够抛开外在的虚幻,去返观自心,慎独实修,我想那才是古代大贤们所向往的人生。当然也是让今天的我非常羡慕不已的一种人生,我觉得那样一种人生,才是真正的活过一回而不是走走过场。

欢迎关注干净世界【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6jjo8dda037NSCoyjEhqYTC1p60c

欢迎订阅youtube【故国神游】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us2mr4nb2b



来源:故国神游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