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透视】世界金融大崩溃(三)

第一节  金本位时期的强弱与贫富

作者:生于0715 发表:2016-04-30 0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6年04月30日讯】(接前文)

第一节  金本位时期的强弱与贫富

在历史上,黄金是世界通用货币。由于黄金的稀缺性,金本位时代也是货币稀缺的时代。各国为了争夺金银而发展经济并进行战争。其中,战争属于重大事件,决定国家和民族成败,进而左右民族未来生死命运的事件。战争是智力较量、武力比拼、意志决断、后勤支持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对比的结果,战争过程中充满血腥杀戮,战争结果黑白分明,因此成为历史书中的主线。

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争夺金银。战争是代价高昂的经济活动,也需要较高的经济回报,只有金银这样的高值货币才值得各国之间相互战争。金银越多的地区,战争行为也越频繁。在金银稀缺的地区,正式的国家越难以建立,战争也越少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战争规模和战争烈度也相应越小。为了争夺金银,世界历史充满战争和杀戮。

战争检验国家和民族的强弱并总结出最佳的国家/民族的社会模式。战争作为综合因素的集中对比,是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最集中检验标准,只有最强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力量获得和保持最多的财富。通过反复的战争,国家民族的贫富变化,发展或衰败,总结出人类社会的最佳组织模式。接近最佳模式的国家和民族得到发展,实现富裕和强大;背离最佳模式的国家和民族,日益衰弱、贫穷、破败,随时面临大规模死亡。

黄金是货币的起源。《圣经》创世纪的第二章,明确了黄金作为货币的由来:“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当人在伊甸园中的时候,金子并无实际用处,只是悦人耳目,作为生活中的装饰。《圣经》强调金子,并且通过强调“那地的金子是好的”,明确金子的等级。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随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金子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基本交换媒介,也就是货币。

上帝创造黄金的物理属性,让其具有天然的货币功能。纯金不仅相对稀缺,而且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能悦人耳目。从具体的物理特征上,黄金作为固体金属,较为柔软、熔点高、密度高、有很强的延展性,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还能和银、铜、钯等金属形成合金。而且,由于黄金的特殊物理属性,可以作为高档优质的工业品原材料。与宝石相比,黄金在自然界中更加普遍存在,而且容易实现货币功能。与白银和铜铁等金属相比,黄金更加稀缺。

黄金属性可以总结为一个词,质量。质量包括重量(外在数量)和品质(内在价值)两方面。重量指黄金的数量单位,衡量黄金的多少。由于黄金密度大,单位体积重量大。人手拿一小块黄金,与同体积的银铜相比,会感觉到沉甸甸,非常有价值存在感。由于黄金密度大,也相对便于携带,便于以最高值的货币用于长距离交换。黄金作为货币交换时是进行质量对等的交换,即重量对重量/数量的交换。例如一盎司黄金换多少金的粮食,换多少只纯白大肥羊。品质则指黄金的纯度,衡量黄金的内在价值。高纯度黄金例如9999金,被认为是精金/纯金,是好的金子,内在价值高。由于黄金密度大,熔点高,延展性好,既可以用比重法测纯度(例如阿基米德使用浮力法测出皇冠掺银),也可以用高温煅烧的方式测纯度,还可以通过打造极薄的金箔测纯度等。而不同纯度的黄金,不论作为装饰还是作为货币,其内在价值不同。多种纯度测试方法,让黄金难以被仿造和掺假,确保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货币价值。

金本位是人类历史上通用的货币制度。不论从人对于伊甸园的潜在记忆,还是黄金的质量属性,让世界不同地区的成熟社会都选择黄金做基础货币。不论东亚的中国,还是中东/北非/欧洲的不同时期文明,都选择金本位的货币制度。金本位的意思是,由于黄金的稀缺性,人类社会将黄金作为基础货币。另外,人类社会将相对充裕的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有时将铜作为辅助流通货币。这种以黄金为基础、金银被看作金钱主体的货币体系,就是金本位货币体系。

金本位制度促进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活动。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各国政权/王朝发展起来。这些社会都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无需与外部社会交往。但在政权建立后,产生越来越集中的额外消耗,例如国王需要建皇宫养嫔妃给各级官员发俸禄支持军队的庞大消耗等。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开展,国家政权积极向外探险,与其他社会建立关系。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国家政权的规模越大,也越积极进行外部经济活动。由于金本位货币是世界通用,因此金银成为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可以说,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政权对于黄金的渴求。

在宏观上,由于黄金的稀缺性,经济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金银。有了黄金后,不论是作为装饰还是作为货币,都意味着坐拥更多的财富。有了这些财富,也意味着自己可以生活的更好。尤其是社会中的统治者,为了应付庞大的开支,目标更聚焦于黄金。由于黄金的质量特点,人类无法自行制造黄金,也很难对黄金掺假,黄金开采又具有较高难度供应有限,所以在宏观上黄金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在巨大的需求和极为有限的供给矛盾性,各国政权积极通过经济活动获得黄金,展开对黄金的争夺。白银因为分布相对广泛,供应量较大,成为黄金的辅助替代货币。

获得金银的经济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商业交换活动,通过贸易和交换的方式将自己的产品送给对方,从对方的手中拿来金银。商业交换是民众最多的行为,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没有商业交换就没有社会经济。在商业交换过程中,每一笔交换的平均金额很小。但是由于整个社会民众参与交换,人数多交易极为频繁,交易总金额巨大。另外,在相距较远的国家之间,也主要通过交易获得金银。二是武装掠夺活动,通过实施武力的方式抢夺。各国统治者主要通过掠夺获得金银,掠夺不仅包括以国内征税的方式实施,各国之间还为争夺金银而征战。因为通过武力方式掠夺,获得金银的速度快数量多,所以深受各国统治者青睐。为了掠夺金银,各国统治者利用国内智力、调动本国兵员、发展各种装备、实施军事训练,展开各种战争。

世界历史里充满了战争与杀戮,其中大部分是为争夺财富,主要是为争夺金银而战。由于金银稀缺,而世界上国家和人口众多,所以,金银比国家和生命更重要。由于各国统治者和民众充满贪欲,所以,争夺金银的战争永不停止。其中部分民族缺乏经济生产和交换能力,生存条件艰苦,但他们鄙视通过劳动和交换获得财富,漠视生命,崇尚暴力,靠掠夺而生存,在合适的时机活动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后,侵略其他地区,劫掠当地的金银财宝进一步强大。这些国家/民族的侵略战争行为,成为世界历史中实施大规模血腥屠杀的主体。

在侵略后,有的侵略者实施长期征服统治,以长期掠夺被征服者的金银。侵略后长期统治的模式可以总结为:首先,实施战争侵略和意志征服。通过大屠杀等血腥杀戮的方式,消灭被侵略地区的顽强抵抗者,并且恐吓其中的懦弱者,消灭被侵略地区的反抗意志,从武力和心理两方面征服被侵略地区。其次,文化奴役。通过文化思想的灌输洗脑,从民众思想上确立侵略者的优势地位,让被奴役的民众接受甚至支持侵略者对自己的奴役。第三,统治者实施严厉的刑罚,随时消灭从思想上、经济上和武装上的反抗者,并持续对民众恐吓。第四,统治者实施凶狠的掠夺政策,让被奴役者终日劳作,不得饱食,既没有精力也没有体力更没有积蓄,无力思考自己的困境退出困境或者抵抗统治者。第五,通过外贸获得金银。通过驱动被奴役者生产外贸产品、发展外贸产业,与外部经济交换,获得统治者需要的金银。通过以上这些方式,统治者能较为长久地实施奴役和掠夺。

侵略者对被征服者的长期统治集中体现在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前半期经常受到北方匈奴等野蛮民族的骚扰。自秦朝开始,中央集权的政权建立,财富日益向政权集中。早期的秦汉两朝,大规模对北方匈奴用兵,不过随着汉族内部矛盾增加,给北方蛮族以可乘之机。晋朝时,北方野蛮民族趁朝廷内斗大举入侵,实施灭绝式屠杀政策,造成中国北方汉族人数急剧减少。唐朝时,野蛮民族为主力的安史之乱重创整个社会。最重要的转变是蒙古人灭掉宋朝建立元朝,对汉族人开始实施长期奴役,部分实施上述奴役措施。明朝灭亡后,后金国满清族同样趁乱入侵,建立清朝。清朝是满清侵权者对被征服的汉人全面实施上述征服措施的朝代。二战时,日军侵华,试图仿效满清做法,但最终失败。二战后,黄俄族依靠苏联势力趁机发展,并在美国的实际支持下,打垮国民政府,占领中国大陆,开始在中国实施统治和更疯狂的掠夺。

在战争过程中,金银财富与生死存亡形成关键的矛盾体。从天然倾向上,人们需要拥有金银,因为拥有金银意味着拥有财富,财富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为子孙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人们不随时警惕财富在给人很好生活的同时会腐蚀人的内心,尤其是人们富裕的日子过得久了,往往因为没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而变得软弱。穷人自身生活艰难难以找到配偶,无法实现子孙的繁衍;即使找到配偶,配偶的普遍质量低,也意味着子孙延续自己的穷困生活,随时因为天灾人祸而失去生存机会。所以,人们需要财富,渴望获得金银,愿意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战争争夺财富。但是战争的过程充满生死、血泪与痛苦煎熬,又让人极度恐惧。所以,如果不积极备战争夺财富,人们就会陷入贫困或者被奴役,在未来没有生存空间;如果积极备战,备战过程本身消耗财富,而且战争意味着随时丧失生命,让人随时处于失去生命的恐惧之中。

战争本身集中体现财富与生命的矛盾冲突。战争是成败、生死和贫富的鲜明分界线。战争的结果只有成败,没有模糊的中间状态,战和只是战争过程中的暂时状态,不可能是战争的最终结果。战争胜利者获得战利品,从失败方得到金银等财富;失败者不仅在战争中损失军队和物资,还需要支付战争赔款。在很多情况下,胜者对败者进行大屠杀,失败后死亡的人数往往比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多得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胜者对败者实施奴役。败者一日屈服沦为奴隶,可能终身为奴世代为奴。被奴役者即使辛勤劳作,成果也被掠夺,生活中穷困中,子孙也从小生活中穷困中延续受奴役的思维。遇到年景不好天灾人祸,胜利的奴隶主阶层仍然锦衣玉食,而受奴役者则遭遇大规模饥荒直至死亡。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人一次次遭受屠杀和奴役,一次次人口大减损,都与战争失败和被奴役直接相关。

战争也是检验国家/民族强弱的客观标准。从战争的角度衡量,能够检验国家/民族的内在实力,并且发现国家民族存在的问题。首先,个人在战争中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依靠国家/民族的力量才能获胜。其次,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个人发展成家族,家族繁衍成民族,单民族或多民族一起将政权正规化形成国家。第三,战争作为最激烈的冲突方式,集中检验国家/民族的个人战斗力、组织凝聚力、经济动员能力、军事策略和战斗意志等等综合内在实力。在2500多年前,中国的《孙子兵法》从战争主帅的角度提出战争对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重大意义。《孙子兵法》正确认识战争与国家内在实力的关系,对国家的综合战争能力进行客观衡量,提出战争获胜的系统思想。

从长期的角度,信仰决定根本的战争成败。战争贯穿人类历史,涉及到所有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只要想长久生存,必然不断经历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民族本身的实力不断发生改变。而且经历一次次战争的过程中,也是经历重大改变或者全面重组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外在可见的有形实力改变速度最快,而内在无形的因素改变最慢,其中最表面的财富、战车、战马、军队人数等外在因素,变成最次要的因素。《孙子兵法》提出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的原则,也会随着时间改变,人的改变,尤其是几代人之后,变得面目全非,能够长期保留在国家/民族传承中的最后只剩下信仰。信仰是国家/民族的延续里最为恒定的内在决定因素,从长久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世界上的战争表面上是争夺财富,但最终都归于信仰的较量。信仰越正确的国家/民族长期实力越强,战争能力也越强胜率越高,即使在战争中失败甚至流离失所,也能依靠信仰重新组织重新建立强国,在战争中获胜并且集聚财富。

信仰从综合系统的方面决定国家/民族的实力和战争成败,进而决定财富状况。信仰的影响大致上可归纳为几个层面: 1、个人层面,信仰决定个人的基本观念、综合思想、各种知识、和每个行为,进而决定个人选择的生存道路。个人信仰是家庭文化传承和家族繁衍的基础,也直接决定家族中个人力量的强弱水平。2、家族层面,决定组织模式和繁衍方向,对于家族的人员组织、财富分配、婚姻与传承等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也决定家族的长远气质和实力;3、民族层面,决定民族内部的权力组织模式、法律系统、经济交往关系等内容;4、国家层面,与法律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信仰通过影响上述四个层面系统决定国家/民族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国家/民族随之改变,也反过来影响信仰系统。(待续)

(供稿单位: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williamhill官网
会员
donate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