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示意圖。(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導言
「盧溝橋事變」又稱為「七七事變」或者「七七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帝國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統治下的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次日本軍隊挑釁的軍事衝突,是日本挑起「第二次中日戰爭」的首場戰爭,亦是引發中國人「八年抗戰」的起點。
「蘆溝橋」
「蘆溝橋」在河北省北京市西南近郊的宛平縣「蘆溝河」上的一道石造的橋樑,「蘆溝河」現已改名為「永定河」,距離北京市約15公里。「蘆溝橋」建於1189年至1192年的南宋,長266.5米,寬約7.5米,橋身有精彫細琢的石拱、石欄、石獅等裝飾,外形古色古香,是北方各省城人士進入北京的必經之路,現已列入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一、七七盧溝橋事變的遠因
八國聯軍之役
在1900年6月10日至1901年9月7日的455天,義大利王國、美國、法國、奧大利、匈牙利帝國、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大清軍隊戰敗,迫使清廷與「八國聯軍」在內的十一個國家,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另外三個簽約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荷蘭和西班牙,《辛醜條約》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Belgium,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Italy,Japan,Netherland,Russia,Spain,United States and China——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解決動亂的最後協定》),清政府除了要支付巨額的賠款等等之外,還容許外國包括日本的軍隊進駐在北京以至山海關之間的華北地區,為「七七盧溝橋事變」埋下了危機。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至1905年9月5日,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而展開的一場爭奪戰爭,稱為「日俄戰爭」。在這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慘敗,雙方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日本帝國取代俄羅斯帝國,奪得「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控制權。
1905年,日本在華北、遼東半島等地區進行開發,以便在東北地區擴大勢力,由「日本關東軍」駐守,設立殖民地的日本官方機構「南滿鐵路公司」,逐漸取得當地的重要工商業的控制權,把東北地區作為入侵中國的基地。
清朝覆亡
1908年,清朝的溥儀皇帝登位,改年號為宣統。
1911年10月10日,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清朝覆亡,「中華民國」成立。
二、「七七盧溝橋事變」的近因
九一八事變
1927年,日本制定「滿蒙政策」,將中國「東三省」和「內蒙地區」的「滿蒙地區」與中國本土分離,在國民政府的反對下,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侵占瀋陽,歷史稱為「九一八事變」(又稱「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三個月,日本「關東軍」侵占了中國東北全部地方,但是,日本受到世界列強的譴責,「關東軍」就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作為權宜之計,1932年3月1日成立「滿洲國」,3月9日,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國家元首,定都新京,即現今的長春市,年號「大同」,然後,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使日本「關東軍」能一直在「滿洲國」駐軍,說是「滿洲國」與日本帝國協約共同保衛「滿洲國」國土,而實情是日本「關東軍」已經占據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然後部署繼續向南擴張勢力。
豐臺事件
1936年6月26日,「國民政府」的軍隊調至豐臺駐防,駐軍行抵「豐臺火車站」的時候,火車突然鳴笛,致使一匹軍馬受驚,衝進了日本軍營,一名國民士兵與值勤的日軍交涉,未果,還被日本士兵打傷,這是「第一次豐臺事件」。8月31日,一名日本軍人闖入國軍駐豐臺的軍營,與衛兵發生毆鬥而被刺殺,這是「第二次豐臺事件」。日本「關東軍」以日本衛兵被國軍刺殺為藉口出兵豐臺,10月6日,豐臺失陷。日本「關東軍」占領豐臺之後,已經控制了北平以東、以南和以北三面的地區,「盧溝橋」無形中就成為了北平對外的唯一要道。
三、七七盧溝橋事變
歷史發展
1937年7月7日晚上10時40分,日本駐軍在宛平縣「蘆溝橋」附近的荒地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他們向國軍聲稱在演習中聽到在「蘆溝河」畔的「龍王廟」方向響起了三發槍聲,之後發現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國軍認為時值夜深人靜,這些舉措恐怕會引起當地居民不安而加以婉拒,建議在天亮之後,日軍才派代表入城調查,但是,日軍堅持立即派兵入城調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在僵持之際,報稱失蹤的日兵突然歸隊,日方仍然堅持派兵入城瞭解情況;至第二天7月8日凌晨3時25分,日軍宣稱「龍王廟」方向又傳來3發槍聲,認為是國軍對日方進行的攻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攻戰命令,當時,日軍意圖從「盧溝橋」攻入「宛平城」,國軍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30分,日方仍然堅持入城搜查,中方仍然不答允,日軍突然開炮攻轟「宛平城」,掀起了「侵華」的第一炮,國軍堅守鎮地,奮起還抗,雙方展開攻防戰,雙方各有傷亡,戰鬥持續2個小時之後,日軍仍然未能攻破國軍的防線,戰事開始沉靜下來;上午9點30分,中方提出休戰,雙方僵持不下;上午11時,零零星星的戰鬥此起彼落。歷史學家認為日軍託詞攻打中國,這件事件就是引發「八年抗日戰爭」之「七七盧溝橋事變」。
7月8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下令:「宛平城應固守勿退。」
7月11日,「國民政府」對「七七盧溝橋事變」下達三點指示:一、不准接受任何不合理的停戰條件;二、軍隊要堅決守城,不許後退一步;三、必要時準備犧牲。
7月12日,日軍速速增加援兵,在天津集結飛機200餘架。
7月13日,蔣介石下令國軍要「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同時,蔣介石派兵北上華北應戰。日軍多次攻宛平城都被國軍擊退。
7月16日,日本內閣議決增加軍費,而且積極備戰。日軍在北平、天津地區已經集結兵力超過10萬,飛機超過100架,並在豐臺修築飛機場。
7月23日,日軍多次進攻「宛平城」亦都被國軍擊退。日軍再在北平、天津地區集結兵力超過16萬,準備全面入侵中國。
7月30日,日軍從東面、北面、南面攻城,國軍奮勇抵抗,死傷慘重,最終不敵,北平、天津終告淪陷。
7月31日,蔣介石發布《告抗戰全軍將士書》,表達「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決心全力抗日,勉勵全體軍民「驅逐日寇、復興民族」。
分析
日本之所以於1937年7月7日在「蘆溝橋」借意發動「侵華戰爭」,因為:一、中國「國民黨」採取了「容共聯俄」政策,一旦成功,對日本的擴張必然帶來阻力;二、趁中國「國民政府」的國力尚未坐大,必須及早予以攻擊;三、日本政府估計日本的國力不斷增強、日軍的軍力不斷增大,在中國的駐軍人數不斷增加,有能力侵占中國以至東南亞地區;和四、日本估計各個列強已在中國占盡利益,不會向中國伸出援手,也不會將敵對的矛頭指向日本。
四、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這兩句詩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的詩作,全首詩是這樣子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這首詩的意譯是這樣的:「在巨風之下而不倒,才能夠顯得草的強勁,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仍然忠心為國,才能夠看得出誰是忠誠的臣子;勇者不懼,才能明白忠義的真理,智者必定心存仁厚,然後又能夠實踐出來。」三國的關羽守城至一兵一卒,北宋的岳飛精忠報國,都是真正的忠義之士。「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兩句詩比喻只有經得起嚴峻的考驗,才能夠攀比出誰真正的堅強、真正的忠義、仁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