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觉得应该有一场革新,但是这样一场宏大的事业,要从哪里开始呢?(图片来源:免费图片 专栏作家轶飞提供 )
孙中山之少年时代所度过的最快乐的几年,大概就是在檀香山读书的时候。他对所有的学课无一不充满热情与兴趣,同时,课余时间也不忘记诵读中国古人的经典。除此之外,他还接触到了一件全新的事物——基督教。
孙中山自童年起,头脑中就装满了各种疑问,他甚至思考过关于“死亡”的问题。他曾问母亲:“人死了会怎样呢?”母亲叹息着答道:“种种事情都完了,死,便完结了一切!”对于这样的答案,孙中山心中很是不甘,他想了一想,说道:“但是我将来死了以后,不要我的生命就此完结。”虽然他一时还找不到答案,但他还是态度坚决的表明了立场——“死亡即是完结”是他所万万不能接受的。
不过,这个让大人们也不知所以而强做解人的问题,檀香山的教会学校里,孙中山竟找到了答案。基督教所提倡的“仁爱”,所主张的“救赎”,还有灵魂不灭、善恶有报,以及上帝有知的宇宙观、世界观,都吸引着孙中山。他积极参加各种基督教的聚会活动,虔诚的参加早晚的祈祷,还有星期日的礼拜。每当他走进教堂里,或虔诚祷告时,他的心中会升起一种安稳的愉悦,任它是忧愁,或是抱负、或是疑问,这一刻什么也想不起来,有的只是远离尘嚣的超然与宁静。而当他的神思回到俗世间,再次投入到他的学业、志向、梦想中时,也似乎获得了冥冥中的力量,继续支撑他走下去。
于是孙中山决定受洗入教,但是却遭到了兄长孙眉的强力反对。一向支持他学业的兄长,担心他太过西化,忘了本。想来我们也不必苛责孙眉的不开明,这就像普天下的父母,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误入歧途,只要能为你“好”,他是宁把“恶人”做到底的。于是在孙眉的安排下,孙中山辍学回国了。
孙中山当年离家时,还是个13岁的少年,而当他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18岁的青年。阔别数载,一朝归来,村里、家中自然又是一番喧天的热闹。父母已为孙中山的未来做了规划,指望他归守家园——长子去国离乡,这个小儿子是一定要在膝下、目前才好。然而欢乐的气氛下,孙中山却心中怏怏,若有所失。他再次见到翠亨村的青山绿水,除了平添几处新屋,什么都没变,景物依旧,人物亦然,乡人们依旧善良、质朴。学堂也是老样子,乡先生高一声、低一声的带着孩子们读《三字经》,孩子们也背诵强记而不问其他,一切都是熟悉而亲切的。若说此情此际有什么变化,那最大的变化当是孙中山自己了。此时的孙中山在海外游历数载,深受西学影响,常怀报国之志——他人回到了翠亨村,神思却再也回不到过去。
孙中山觉得应该有一场革新,但是这样一场宏大的事业,要从哪里开始呢?这大概就是开启民智。于是回到家乡后的孙中山,从当年那个围着大人听故事的小孩子,变成了讲故事的过来人。孙中山多年后曾自述:“乡间的耆老和朋友们都要我述说在夏威夷的见闻给他们听,而我所说的都为他们所欢迎。”
乡人们从孙中山这里听到的故事,与之前的过来人都不同。之前,他们听到的大抵是洋人之样貌,风土之不同、风俗之迥异、社会之富庶,以及种种新奇。而在孙中山这里,他们除了听到关于西洋的见闻,还常常听到太平天国的故事、华盛顿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以及满清朝廷的腐败、中国社会的积弊、制度革新的必要。乡人们质朴善良,这些新潮的思想,他们未必都听得懂,或者虽然听懂,却未必认同,但都会笑盈盈地、津津有味地听着。而孙中山并不灰心,只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渐渐的乡人们找他并不只是听故事,而是为了乡政之事,孙中山曾回忆说:“他们终于推我参与乡政之事,更多采纳我的意见,改修道路、在街道上点夜灯;为防御盗贼,以轮流方式,用壮丁担任夜警队,令这些壮丁带枪等事皆是”。
正当孙中山的新思想开始被乡人们所了解,甚至稍加采纳时,却发生了意外。翠亨村有一座北帝庙,香火兴旺,村民们都去那里拜神祈福。说起来,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信仰也难免混杂,有正信,亦有迷信。孙中山认为村民们所顶礼膜拜的北帝庙即属迷信,为了破除迷信,孙中山竟将神像毁坏,遂闯下一场大祸。乡民们虽然善良质朴,但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却是一丝不苟的。他们震惊愤怒,鸣锣聚众,到孙家兴师问罪。孙家一面将孙中山藏匿起来,一面与乡人谈判,最后偿银十两,算是了结。大祸虽然躲过,但孙中山的父亲和母亲完全想不通儿子到底是怎么了,乡人们也一改往日的和善,他们的结论是:“此子殆疯狂欤?是皆外国教育所害!亵渎神圣,罪孽深重,必导村人入蹇运也!”一夜间,孙中山在乡人的眼中成了不祥之人。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黯然离乡,去了香港。但也正如这句话所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故乡的门在身后重重的关闭了,但香港的新世界却让孙中山如出笼之鸟,自由放飞。香港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的几年中,他经历了三件影响他一生的事:第一件便是继续进修西学,他先后在香港拔萃书室与中央书院(后更名为皇仁书院)就读,这让他进一步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在中央书院,该校课程对西方历史之讲解颇为深入,孙中山在这里了解到了西方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英国革命经过。说起革命这样的事情,从来都是复杂的,不是简单以正义或非正义能够概括的,但这些闻所未闻的内容,的确令孙中山对如何撼动一个庞大腐朽的清帝国有所启发。第二件事则是孙中山终于受洗,正式加入了基督教,去皈依他灵魂深处的追寻。第三件事,则是中法战争的爆发,而这件事将成为他立志革命之开始。(待续)
責任编辑: 傅龙山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