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李世民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大家都熟悉的诗句,也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名句,出自其边塞诗《凉州词》。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战士出征到美食生活,都离不开诗与美酒的点缀。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 品鉴大唐美食文化
宫廷宴会更是奢华至极,犹如一场视觉、味觉与嗅觉的盛宴,堪称无与伦比。人们常用“百味齐全,千珍万品”来形容唐代宴席的丰富与华美。當然僅有外在的美還不夠精緻,而能夠入詩才是絕佳。
让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用诗句,来表达美食的。作为一代盛事君王,他在《置酒坐飞阁》中则通过诗意的语言,生动地呈现了当时宴会的优雅与精致。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这首诗,表面上描绘了宴会的环境与景致,实际上也无声地透露了唐代宴席背后的精致与讲究。宴席的场地选址通常是坐落在空旷幽美的地方,譬如飞阁、楼台,或是园林中的亭阁。唐代的高楼飞阁常常临水而建,“高轩临碧渚”便是指宴会设在如此一座高台上,远眺湖泊,水天一色,恍若仙境。
“飞檐迥架空”,则道出了宴会建筑的设计精妙,屋檐高远,空灵虚透,给人一种清爽通透的感觉。宴会所在的高阁,四周绿意盎然,余花精致点缀其中,“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更是通过描写精细的栏杆和雕刻,呈现出唐朝园林艺术的细腻与雅致。每一片花瓣、每一丝枝条,都是大自然精心的修剪与布置,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诗中的“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更是强调了宴席所处的季节与自然美景,描绘了秋意渐浓的时光。
“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则傳神出酒宴的空靈之美,最後這所有的美景,都一并落入酒盞之中,還有什麽比這更愜意的呢?李世民在此提醒大家,不必忧虑远方的景色如何,重要的是与宾朋共饮,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这里不仅有唐代社会,把酒言詩的雅致,也展示了宴会上一种悠闲、尽兴的氛围。
宴席的奢华与讲究
唐朝的宴席,作为一场盛大的社交活动,讲究的是“色、香、味、形”。首先,色彩搭配在宴席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菜肴的色彩鲜艳明丽、层次分明,通过巧妙的搭配增强视觉的吸引力。例如,红色的鲤鱼、金黄的蜜饯、绿色的蔬菜等相互交织,不仅使菜肴色彩丰富,更能刺激食欲,提升整体的美感。
其次,香气的层次感同样不可忽视。唐朝宴席上的菜肴常常使用多种香料与草药,如胡椒、桂皮、丁香等来增添香气。香气浓烈而不失清新,能够刺激味蕾,但不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鲜美,既能增添食欲,又保持了食材的自然风味。
在味道方面,唐朝的厨艺颇具匠心。厨师们擅长运用炖、蒸、煮、烤等多种烹饪技法,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味觉享受。鲜美的汤品、精致的点心、各类美味的主菜,让宴席成为一场味觉的盛宴,令宾客回味无穷。
在唐朝的宴席上,形状与造型艺术也极为讲究。食材常常被雕刻成花鸟、人物,或是自然景象,赋予菜肴更加生动的视觉表现。这样菜品的艺术性造型,成为宴席上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閻立本 步輦圖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羊肉的盛宴
羊肉在唐朝的宴席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是当时最热衷突厥文化的王子之一。突厥文化的粗犷与豪放深深吸引了他。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李承乾常常模仿突厥人的传统,身着其特有的服饰,手持佩刀,将一块块烤熟的羊肉从火炉上割下,任由鲜美的肉汁顺着刀刃滴下,然后大快朵頤地嚼食。
因爲李承乾等王族的推崇,羊肉在唐朝宫廷中的地位愈加显赫。据史料记载,在后唐时期,宫廷每日羊肉的消耗高达200头之多。无论是宫宴还是日常膳食,羊肉的数量足以让人震惊。从中可见羊肉在当时宴席中的重要性。
外来美食的引入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许多异域美食传入中国。例如波斯椰枣,是唐朝时期最早从中亚和波斯地区传入的水果之一。椰枣外形如同一颗颗圆润的红宝石,色泽鲜艳,味道甘美,富含多种营养。它被唐朝人誉为“补中益气,除痰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的珍品,成为了宫廷宴席与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唐时《酉阳杂俎·木篇》就记载了波斯椰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等六种自波斯传入的作物。
此外,西域的葡萄、香蕉、槟榔等水果也成为唐朝宴席上的常客。
实际上,在唐朝初期,葡萄是一种稀世珍品,甚至连皇帝也难得一见。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举办宴会,宴席上端上了葡萄。宾客们尽情享用,唯独宰相陈叔达却将葡萄打包带走。李渊好奇地问他原因,陈叔达回答说,他的母亲因患口干症状,常常渴望吃葡萄,却因稀缺而无法得到。为了孝顺母亲,陈叔达决定带回家给她享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葡萄在初唐时期的珍贵与稀缺。
不過葡萄的稀缺状态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唐朝国力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国家的富庶与疆域的拓展为葡萄的引进与普及铺平了道路。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的军队平定了高昌国,并在当地设立西州(今吐鲁番市)。这一地区成为了葡萄的主要产地,葡萄和葡萄酒也成了西州的贡品。然而,即便如此,西州单一的葡萄产量依然无法满足整个唐朝的需求。于是,唐太宗下令大力引进西域的葡萄,逐渐把葡萄种植从西域引到了中原。
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写道:“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他所描述的,正是葡萄从遥远的西域传入中国并在中原生根发芽的历史过程。而葡萄的普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它逐渐成为了唐朝贵族和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唐朝的盛世与葡萄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大臣沈佺期在诗中描绘了长安城的葡萄架,他写道:“杨柳千条花欲绽,蒲萄百丈蔓初萦。”这句诗生动勾画了长安城里葡萄藤蔓初生的情景,暗示着葡萄在唐朝已不再是稀有珍品,而是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精致的糕点与甜品
唐朝的糕点与甜品,既是美食文化的结晶,也是唐代人对生活艺术的追求。唐代盛行的精致糕点不仅因其口味丰富、品种繁多而受人喜爱,还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讲究,使它们成为那个时代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提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句诗不仅仅传递了胡饼的美味,更隐含了唐代美食文化中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标准。胡麻饼,作为唐朝流行的糕点之一,选材讲究、做工精细。从原料的挑选到成品的烘焙,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唐代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胡麻饼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外皮酥脆,油香扑鼻。它的面粉选用的是上等的小麦粉,配以细腻的胡麻,口感丰富且层次分明。尤其在烘烤过程中,胡麻与面粉充分融合,胡麻的香气与油脂的浓郁味道在饼皮中相得益彰。白居易所说的“新出炉”,更是为这种饼增添了温热、刚出炉时的美味感。那种刚出炉时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此外,唐代的糕点种类繁多,涵盖了从甜品到咸食、从简单的街头小吃到宫廷宴席的精致大餐。例如,除了胡麻饼外,还有以蜜饯、果仁糖、杏仁饼等为代表的甜品,它们都将食材的原味发挥到极致,糖分的调配和香料的搭配都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地。
唐朝饮食文化不仅在烹饪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更融合了艺术与文化的深刻内涵。宴席不再只是吃饭,更是一场视觉、味觉与文化的盛宴。羊肉的流行、外来美食的引入以及精致糕点的制作,都体现了唐朝社会对食物、艺术和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包容性。这种精致的饮食文化,在今天依然令人感叹,成为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