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大厦。(图片来源:Martin Falbisoner /维基百科)
建筑和音乐、舞蹈、绘画一样是国际语言,因为建筑的体量,反应的东西更多,读懂建筑能看懂很多社会隐含的内容。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是在现代大厦上加上古罗马/希腊的特征。但我发现,加拿大和美国所用的元素不同。
美国国会和一些州议会大厦,是把罗马巨大穹顶放在屋顶正中,希腊的柱廊和山尖做建筑主立面(Façade)中间的入口。这代表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来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和古罗马的共和制。
犹他州州议会大厦。(摄影:李青城/williamhill官网
)
但加拿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比如多伦多的联合车站和自治领公共大厦,只用了古希腊的建筑元素。加拿大是民主国家,但不是共和制。
多伦多联合车站。(摄影:李青城/williamhill官网
)
多伦多自治领公共大厦局部。(摄影:李青城/williamhill官网
)
加拿大国会山完完全全是哥特式建筑,有高耸的钟塔和尖拱窄窗,说明加拿大国体承传了中世纪的君主制。加拿大是独立国家,国人效忠的是加拿大国王而不是英国国王。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第一位加拿大国王,现查尔斯三世国王也是加拿大国王。他们有多个国王头衔,其中一个是加拿大国王,既加拿大国家元首。因此加拿大是独立的王国,而不是英国附庸或殖民地,议会大厦就是议员们讨论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立法法案的地方。国王常年居住英国,加拿大各个省、区的总督是国家元首的代表。
加拿大国会山。(图片来源:Coolcaesar /维基百科)
为什么多伦多老市政厅和安省议会大厦都有圆拱窗,是罗马式建筑呢?可是它们的确没有美国国会大厦的大穹顶。而且它们的窗户也偏窄,类似哥特式风格,罗马的圆拱虽然也是罗马式建筑特色之一,但波斯以西的地区都是用拱券的,只是形状不同。多伦多老市政厅(City Hall)的罗马式更有哥特式味道,直接在显著位置做了钟塔,是湾(Bay)街的对景,把市政厅与加拿大国会山照片对比看,能发现多伦多人多才多艺,竟然把市政厅整出个国会山的气势。难怪1950年代多伦多与周边城市合并成大多伦多,要建新市政厅时,多伦多人不让拆老市政厅呢。
多伦多老市政厅,现多伦多法院。(图片来源:Maulim /维基百科)
多伦多省立法大楼(省议会)。(图片来源:DXR /维基百科)
与圆拱窗相比,罗马的大穹顶(Dome)可就太震撼太主导(Dominant)整个建筑了。古罗马的万神殿就是一个大dome。Dominant的词根就是Dome。文艺复兴开始时,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们不想做哥特式建筑,要恢复自己祖先的辉煌文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要建个万神殿那样的穹顶,可是技术早已失传,许多年不能封顶,直到布鲁乃列斯基犹如神助般拿出了解决方案,才建成了教堂。他成为了第一个被社会承认的建筑大师。以前建筑设计行业在别人眼中只是工匠,在欧洲是石匠、在中国是木匠。后来最为伟大艺术大师的米开朗琪罗花费巨大心血设计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那个穹顶更圆了!米开朗琪罗根本不像凡人,他所能承受的苦难和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都是超凡的。美国国会等是参考圣彼得教堂的穹顶。
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图片来源:Yellow.Cat/维基百科)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图片来源:Jean-Pol GRANDMONT/维基百科)
对比之下就能看出,安省议会大厦虽然属于罗马式建筑,但带的帽子不同。多伦多老市政厅更是直接采用了哥特式尖塔,跟教堂一样直指上天,表达的是君权神授。
再来看williamhill官网 最著名的政治建筑人民大会堂,据说人民大会堂蕴含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寓意,真是这样吗?人民大会堂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国会大厦,从1958年开始建设,1959年9月24日竣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国庆献礼,只历时一年,是史上最快建成的巨型建筑。之所以那么快是因为使用了大批不是工人的人、甚至妇女,做义务劳动,也就是跟古埃及法老王国使用奴隶来兴建神庙、陵墓等一样。
1959年3月,雪后的人民大会堂工地。(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虽然叫共和国,可是建筑没有罗马穹顶,现实中“共和国体”在中国大陆也没有体现。作家冰心曾为美化人大会堂而写道:“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但是能让人民的一员感到渺小的真的是“人民”吗?
人大会堂与人体尺度极度不相符合的巨大尺度。(图片来源:Thomas.fanghaenel 维基百科)
《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中追溯了1958年人民大会堂设计竞赛的过程,其中追溯到当时大会堂的实施方案之所以被选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师在设计风格上迎合了首都规划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官员的心理——“喜欢青年式的(指西欧古典廊柱式),有朝气”。但是中选方案粗大高耸的柱廊,引起梁思成等一干建筑专家的强烈反对。梁批评该方案在建筑风格上“西而古”,艺术价值不高,而且在尺度上犯了将每样东西都简单放大的毛病,使人在接近时,感觉自己变小,有到了巨人国的感觉。说白了,就是建筑构件的尺度与人体尺度严重不相符合,给人严重的压迫感。
但在当时,不管专家们争论如何,设计方案一旦选定,为了赶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年前完工,建筑师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在细节上改善构图比例和协调建筑与人体尺度的冲突。比如建筑师张镈等精心在柱头上设计汉白玉的“仰莲瓣承抱石枋”,在柱子与人最接近的部分,柱础上设计东北红大理石的“方盘+复莲+花饰”三段式等,用细节来打破尺度感。这些措施只能说明民国遗留的建筑师的高超艺术修养,然而却无法扭转领导决定的整体建筑构成的压迫感。
如果对比一下西方古典柱廊和人大会堂的柱廊就会发现,人大会堂的柱子比例非常粗,间距非常小。这种粗柱密排的特点跟古埃及的建筑很类似。可能梁思成的年代还没有多少埃及建筑史可以学习,他才没有说出我现在发现的这个特点。包括张镈设计的仰莲,整体比例看上去也和古埃及柱头形状、比例一样。
这就难怪中国著名的世界建筑史老师英若聪(著名戏剧演员英若诚的弟弟)先生讲到,人大会堂建造时,建筑师给领导写报告描述人大会堂建筑风格时,想写“帝国风格(Empire style)”,可是怕遭到政治封杀,就改写为“安培尔风格”,领导是土包子,竟然没看出安培尔就是帝国的译音。
因此,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既没有民主,也没有共和,而是帝制,还不是中国古代帝制,而是古埃及奴隶制的帝制。
責任编辑: 初新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