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图片来源:STR /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8月20日讯】一个33岁的女孩,从贫困的西海固老家来到西安,两个月后,孤身一人死在出租公寓里。
她死得有多孤独,从一个细节就可想而知:她死了20多天之后,才有人发现她死了,那时她的遗体已经面目模糊,也就是说,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注意到她这样一个人消失了。
在这个大都市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却和自己毫无关系,那种处境,就像是在荒漠中央,周围都是空荡荡的。要不是死了,其实没人关心她的生存状况。这样不为人知地活着,或许也是她最后的尊严——她不愿意让亲友知道自己活成这样。
从表面上看,她从老家来到西安是为了找工作,最终在接连碰壁之后,在一个“冷漠”的大城市里无人知晓地死去。但我隐约感觉这背后还有另一层隐情:她之所以到西安,也是为了逃离老家那个熟人社会的可怕压力,大城市里固然举目无亲,但也因此不用面对“33岁还单身未婚、事业失败”带来的种种议论,那些话,对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甚至比死了还难受。
有位老家就在那儿的朋友子兴,看了她的故事之后说:
看得很难受。因为我村里几乎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事情,而且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见过她,这两年回家一打听,也没有了。西吉比我们更穷苦,考上北京的211,回来可能无法接受坠落的现实,还硬要继续考,压力会很大。身边人不断的说,会有崩溃的那种感觉。
她要是一毕业留在一线,或者说离家近一点,回到西安或者兰州,踏踏实实找个班上,肯定不至于这样,但这的前提是她得说服自己,屏蔽家庭的期望。我能体会那种感觉,你考不出来,家里人也加压力,看着身边没有自己考大学好的同龄人都找到了出路,会更焦虑。她家里的情况应该更糟糕,已经要到处借钱了,确实没法坚持了。
她从小成绩优异,越是这样穷苦出身的好学生,越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然而,十年前她重点大学毕业,却正赶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支撑她的人生信条一再受冲击。
经济越差,好机会越少,考公竞争越激烈,她多次笔试第一,面试却都没过。乡下出身的苦孩子,只会考试,不会表达,当然更不会搞关系,然而踏上社会,现实并不像考试这么简单。这种挫败的打击是摧毁性的。她尝试了不止一次,既是执着,恐怕也是因为她不知道还有别的出路,总希望能有个不一样的结局。唯一擅长走的路走不通,她看来始终没从这打击中恢复过来。
小镇做题家极高的自我期许,与强烈的现实挫败,想来曾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撕扯着她的心灵,每天凝视着深渊,无法自拔。她只能依靠自己,因为无法从别处获得情感支撑。
在她死后,她父亲对她的骨灰都不在意,说:“女孩没嫁人就死了的,不允许进自家祖坟,即使嫁人了,没生娃就死了的,也入不了夫家祖坟,最后都是尸骨难寻。”
作为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她肯定想逃离这样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然而找工作的失败,却还要让自己继续找家里伸手要钱,这又反过来让她更感到耻辱,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家里凑了钱给她之后,她却把家人的微信拉黑了,那是她无法面对的双重耻辱,而归根结底是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
她的故事,有一处看来很费解:按房东的说法,之前那房子之所以难以租出去,是因为50平米的单身公寓比较贵,那这女孩子经济状况已经窘迫到租房的钱都是借来的,最后每餐不超过5块钱,为什么还要把剩下的钱都拿来租这么贵的房子?难道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想好了,想死在一个好一点的住所里?
我的朋友李一,自己也是从关中的小县城来到西安的,越想越觉她的选择不合常理,难以理解:
她父母给她借了一万多元付半年的房租,按两千元来算,这月租金就算在西安最好的高新区也能租到二居室的,她为什么要租这么贵的?
如果她跟人合租,或是租在城中村里面,省下来的钱作为生活费,手里能剩下四五千块钱,那大概还能够支持她半年的生活费,不至于还要麻烦父母借生活费,最后连电费都交不起。冰箱里面空空的,说明她也从来不做饭。
就算再涉世未深,与社会脱节,一个穷苦地方出来的农村孩子,最基本的技能就是省钱吧。所以我对所谓的“她没有选择”,没办法表示认同。当然有很多的细节需要确定,但我觉得仅就一万多租房跟冰箱里面空空荡荡这两点来看,已经足以说明,她并不是没得选,而是选了无法落地的高水平生活方式。
这样的推论很理性,但问题是,只有你还想好好活下去时,才会去精打细算怎么维持基本的生活。正常人确实无法理解,为什么都那样了还要去“浪费钱”,然而对当事人来说,已经心灰意冷到彻底绝望的地步,考虑的重点已经不是“省吃俭用活下去”,而是“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在那里走完人生”。
出身陕南小地方、这两年刚毕业在西安工作的一位年轻朋友说:
我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在这种心境里,从内是根本看不到出路的。活着的时候已经受到这么多折磨了,为什么到决定要死的时候还要紧绷着?因为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去做的,所以我理解。
我觉得缺乏人际交往的情感和情绪滋养或许影响很大,而持续地找不到工作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是最后一颗稻草。并且整个过程是彻底绝望的,没有可以诉说自己内心情绪的人。别人无法走进自己的内心,自己也无法走近别人。即使她向别人说,她要自杀了,也没有人真正在乎,只是当一句玩笑话。如果生活中,哪怕有一个人真正的在乎过她自己内心真实的那种感受,或许,悲剧也不至于发生的这样彻底。
虽然从外人来看,她是很悲惨地饿死在出租房里,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感觉:她最后内心是平静的,因为对她来说,路越走越窄,终于走到了尽头,她也累了,对这个疲惫的灵魂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只是休息,并且是死在在一个为自己选好的地方,至于这对房东的影响,只怕她也根本顾不上了。
这一点,李一也说:“房东作为夫妻俩都在新疆工作的公安,完全清楚自己写文章后会遭遇什么样的麻烦,但她还是写了,没让那个女孩悄无声息地离世,也算是义人了。”
确实,女房东已经可说仁至义尽,不但寄予了很深的同情,也没有向死者家属索赔,反倒还补偿了他们,问题是这个女孩生前的问题并不是靠这样的个人善意能解决的,她需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找到工作,二是人际交往带来的情感滋养,但在这两方面,她看起来得不到社会的任何有效帮助。
这当然是个悲剧,但很容易被看作是个人的悲剧,仿佛她走到这一步,都是她自己造成的,本可以有不一样的活法。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她本来就是病人:
死者是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她最需要的不是找工作,而是治疗。大家所说的那些她如果能做到,她就不是病人了,也就不会死了。观众们并不知道她这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她都遭遇过什么,她的内心是怎样的。无法知晓这些,也就不要从自己的短暂且狭窄的人生经验中去对死者做什么评判了。
很多人的建议,她恐怕确实做不到,但把她看作是“有心理疾病的病人”,隐含着这样一层意味:她和我们普通人不同,归根结底,她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他者,而面对这样一个人,我们只能闭嘴。
这么想也自有道理,但这么一来,我们的反应其实和“冷漠”没有什么区别:她是不可言说的,真相已随着她的死去永远消失,背后的社会原因也因此无法追索,何况她是异类,其处境不会落到我们头上,既然如此,她死后,我们照常生活就是。
有一点不可否认:她的内心世界是完全封闭的,外部视角很难触及她的真实感受和动机。然而,她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处境,与其说是她自己的选择,不如说是她没有选择,甚至她如果早十年出生,社会环境不是那样,她的人生不至于走入绝境。就此而言,她就算有精神疾病,那也是她困境的结果,而非原因。
还有些人轻蔑地说这故事“一眼假”,说这话的其实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证明这是假的,只不过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很不屑地做出一个判断,就此否认、回避了问题的存在。且不说它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证实,此事能激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意味着人们本能地觉得,这样的事,在现实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甚至跟自己距离并不遥远。
人们默默地活着,默默地陷入绝望,又默默地死去,这就是现实中许多人的真实处境。让我们正视这一点,因为所有的改变,只有在正视它之后才有可能发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