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出猎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从前,有一个清朝诗人名叫赵翼,他的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谓是名垂后世、流芳千载。此外,他还有一脍炙人口的句子——“国家不幸诗家幸”,出自其七律《题遗山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题遗山诗》
赵翼〔清代〕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本诗题目中的“遗山诗”指的是元好问(就是写“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那位)的诗集,因为他的号就是遗山。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说的是元好问亲身经历了金元两朝的更迭变迁,目睹了金朝的倾覆与灭亡,金朝灭亡之后,他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但是却仍然不辞辛苦地搜集、编写两朝的文献,在文史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身阅兴亡浩劫空”不仅仅是交代了元好问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为后文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做了铺垫,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说的是,元好问并未在元朝做官,没有损害自己的气节,他为了编撰史书,常常担心金朝的文献遗失损毁,如同楚王失弓一般。
“周粟”字面意思指的是“周朝的禄食”,《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来,在古诗词中,这个典故就用来指有节操的人不接受新朝的俸禄。
“楚弓”则是一个关于楚王失弓的典故,楚共王出游,失弓,随从到处寻找,他喊停道:“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却觉得他的格局还可以再大一点,应该说:“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后来,“楚弓”就用来比喻有得有失,如“塞马去来无恙,楚弓得失休惊”。或许,还可以直接指“丢失”,比如本诗中大概就是如此。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这两句抒发的是元好问的亡国之悲,金国的宫殿已经被战火烧毁,故都乔木发出的沙沙声,听起来好像是在秋风中哭泣。
“乔木”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多指故乡,如“故国多乔木”“乔木家声旧”“乔木故园意”“乔木思故乡”等诗句都是如此。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根据元好问的经历和成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在国家不幸的时候,诗歌创作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只有经历过沧桑的人,才能够创作出更加深刻的诗句。
“国家不幸诗家幸”,最简单的字词,却写出了最深刻的诗理。我幼时阅读这一诗句时,一直觉得是用来评价杜甫的。然而,转念一想,这句诗引用来评价杜甫,似乎也是很恰切的,如果用来评价辛弃疾呢,好像也非常合适。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因为这一句诗跟很多诗人都“百搭”吧。不管怎么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