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9日或20日之间,是节气雨水到来之时。(图片来源:Pixabay)
雨水,正月的中气,是紧随立春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之间,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到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相关说法:“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虽然节气名字是“雨水”,但主要是指从雨水过后,降水开始增多罢了,而不是指时常降雨。
“雨水”活动展现“天人合一”之意
雨水一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度过了严寒多雪时期,正逢雨量渐增,因此这时会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尽快进行春耕春播等准备工作。
雨水除了代表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也代表了气温的升高,但这期间的天气变化多端,容易引发民众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更不利于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哮喘患者。《少有经》有载:“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因此,这期间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是很重要。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地湿之气渐增、气候较阴冷之际,适时又是量的吃一些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补品。
雨水节气一到,民间会进行不少习俗。民俗学专家认为,雨水期间的民俗活动,都是希望民众能充分动起来,体现节气变化所出现的勃勃生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生命力量。民俗活动的出现,也是人们感悟了天时,并调整生产生活,在在均是呈现了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再者,农耕文化都是结合天时的,因此在某种程度而言,作为节气的变化的雨水,对农业生产以及民众在生活上应该如何顺应大自然变化,是具有提醒意义的。
“雨水”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唯一跟“回娘家”之民俗产生联系的节气。
对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雅安等地的人而言,雨水不只是节气,更是一个特殊节日——“雨水节”,又称为“接限”。雨水节的起源,是跟四川地区深受道教文化影响有关。道家认为人类的寿命是有定数的,又称为“大限”。身为子女者,则会希望藉着在雨水这节气所展现的自然生命萌发之意象,进一步为家中的长辈增福添寿,盼能延缓“大限”。此习俗,又称为“接限”。
至于对出嫁的女儿来说,“雨水节”让她成为了“接限”的主角。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一起回娘家,并给父母献上礼物--一段红绸带。由于女婿必须在雨水节这日给岳父岳母送礼,因此现代也出现了一段有趣话:雨水这天,我带着你,你带着钱、背着娃,跟我一起回娘家。
红绸这一礼物最讲究的部分,是在尺寸上。为了帮父母祈求长寿,须准备具有“久久长寿”之意的九尺九寸长红绸带。如果要祈求父母安康,必须取“月月红”之意,准备的是一丈二尺长的红绸带。当父母接过红绸带后,必须作为裤子或围腰的带子扎起来。
如若遇上黄历的闰年闰月,必须在礼物中增加一对竹椅,并在椅背上缠绑红绸带,借此寓意儿女已经成家立业,父母能够放心坐下,安享晚年。
雨水节的另一种不可少的典型礼品就是美味的“罐罐肉”。传统罐罐肉的主料是猪手、白豌豆,经过长时间的小火慢煲、清炖所制,接着再使用红纸、红绳将罐口给密封妥当。最后呢?当然就是送去给岳父岳母享用了。“罐罐肉”是要对岳父岳母辛苦养育女儿成人表达感谢和敬意。可惜的是,现在喜欢吃“罐罐肉”的人逐渐减少,致使此美食成为形式般的存在。
虽然民间盛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俗语,但“雨水节”可谓是女儿尽孝的节日,真切地提醒着我们莫忘父母恩。
“雨水”禁忌
虽然雨水到来,代表了大地回春、春雨绵绵、春暖花开等令人舒畅之意,但命理师小孟老师不忘提醒大家,雨水节气到来的当天应该尽量避免进行以下五种禁忌:
1、不宜吃重口味:雨水节气来临正意味天气不再严寒,因此不适合吃过于辛辣的食物,过补的食材也须要减量了。
2、不宜吃油炸烧烤:因为气温逐渐上升,若吃太多高油脂食物,恐导致上火、产生便秘。
3、不宜减穿厚衣服:虽然雨水节气正值气温渐增期,但若不再穿着厚衣物,恐容易着凉感冒。况且,在此期间的日夜温差仍然很大,仍得做好保暖工作。
4、男性不宜过度兴奋:古人认为,雨水期间的湿气较重,容易伤害人的阳气,一些体质较差的男性容易出现头晕、腰酸背痛,因此过于兴奋恐将伤到精气。
5、不宜洗过多冷水:雨水节气会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因此孩童与老人若使用冷水洗手、洗澡,容易伤害到筋骨,影响了血液循环。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