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皇帝称呼的号,主要为庙号、諡号,以及年号。图为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肖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史书或者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的各种称号,往往同一个皇帝便有很多种叫法,令人人摸不着头绪。
有称为帝的,像汉文帝、魏武帝等;有称宗作祖的,像唐太宗、宋太祖等;还有直接以年号来称呼的,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天启皇帝等。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时被称为“帝”,有时被称为“宗”,有时又直接以年号代称呢?
“号”对皇帝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后人往往记得的是他们的“号”,而不是他们的名字。一般来说,涉及皇帝称呼的号,主要为庙号、諡号,以及年号。
諡号
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其一种称号,称为諡号。諡号按性质可以大致分为“美諡”、“平諡”和“恶諡”三类。
美諡表示某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具有“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好品德,如汉文帝等;平諡则多为同情类的諡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怀”表示“慈仁短折”;恶諡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如周厉王,再如“炀”、“荒”、“幽”等。得恶諡的通常是末代的亡国之君。
諡号的本义是用来约束皇帝的,也就是告诉皇帝,他的一言一行,身故之后是要经过后人评审的!
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会被移入太庙受祀,后代子孙要为前代追尊一个专门用于太庙祭祀的称号,这就是庙号。像隋高祖、唐太宗,都是庙号。
由于后世皇帝諡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諡,故諡号实在太长了,庙号反而取代了諡号,起到了盖棺论定的功用。如太祖、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年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年号
古代帝王遇到国家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李志的年号就有十四个。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唐以前的皇帝,多以“諡号+帝”的方式来称呼;而唐到元代之间的皇帝,多直接称庙号;明代以降,皇帝的称谓又多以年号指代。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