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火烧也是北京小吃的一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You Tube网上浏览,无意间看了一个英国自媒体《英伦郭哥一家人》视频。做这个视频的是一个中国音乐家和一个英国园艺家组成的家庭。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因为我喜欢音乐和园艺,所以他们真实的故事,引起我注意。看了几段他的视频节目,引起了我这个老北京人对往年北京小吃的回忆。
郭艺在北京的家,在鼓楼附近。虽然他年龄比我小,他在北京一中上学时,已经是在“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因为我们家早在“文革”开始时就从北新桥搬到了鼓楼附近,我的女儿也是文革后在北京一中上的学。郭艺是在北京一中向音乐老师学的吹笙,后来就凭这吹笙本事,在1972年去考北京电影制片厂乐队。当时有5000人应试,与他同时被录取的中学生,还有会其他乐器的14个人。他们进团以后,经过3年学习训练,又到远郊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完成学农“思想改造”,3个月后回来就正式开始走入社会。开始在北影乐团的演奏生涯,在北影乐队工作了十多年。郭艺出国前,他已经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200多部电影的伴奏音乐演出。50年过去了,如今这些一起进入北影乐团的伙伴儿,有的成了首席,有的当了乐团团长,有的当了教授,唯独郭艺到了英国伦敦,从1984年开始以伦敦艺术广场为舞台,以演奏吹笙传播中国音乐艺术为生计。当时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孩曼达,就是听了他的演奏,对他一见钟情,二人结婚后生的儿子郭头头,现在是一个著名模特。
对于笙这种中国乐器,我在去年1月写的《漫谈京剧的伴奏乐器》一文中做过介绍。我看郭艺吹的有个17管笙,已经是在中国古典乐器笙的基础上,又有改良,不但笙管加长了,而且数目也多了,再就是吹嘴变化,京剧伴奏乐器笙的吹嘴短,形状呈倒喇叭形,郭艺有个笙的吹嘴有点像英国风笛的吹嘴,通过长管与笙斗相通。
郭艺在考北影乐队时,我已经在工厂当工程师,他回忆在北影发第一个月工资时,是人民币21元,我那时的工资是70元。他说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高兴的就一下子买了2斤稻香村的桃酥,自己一下子全开了。这个“开了”也可以说是“餐了”,是老北京话,就是吃了的意思。
那时我也喜欢吃稻香村的点心,那时稻香村的桃酥,真是又香又酥脆,上面还有核桃仁。现在纽约超市也有从中国进口的北京稻香村点心,味道和口感,均逊色多了。那时我还喜欢北京另外几种甜食小吃,一个是北京工人体育场和隆福寺、护国寺回民小吃店的炸糕和茶汤,那时这几家的炸糕,是用香油炸,外酥里糯,里面的馅儿是豆沙的。茶汤的原料是细穈子面,用大铜壶烧开的开水冲熟,上面撒上红糖。这冲茶汤,是个手艺,师傅操作非常麻利,准确。还一个是北新桥回民小吃店的糖耳朵,也叫蜜麻花,是用发面和糖面做坯,经过香油炸制和麦芽糖过密工序做成的,口感甜糯松软、味道甜蜜香腻。50年代笔者还在山东济南吃过一种甜点叫密三刀,制作方法比北京的糖耳朵简单,但是原料和工艺与密麻花相同。
郭艺视频中还回忆北京鼓楼的卤煮火烧和老豆腐,这个卤煮火烧店就在离鼓楼不远的鼓楼东大街,宝钞胡同西面一点。我也去吃过。卤煮火烧的卤,是一口大锅,里面是烧煮着猪杂碎的汤。这里面煮的猪肉有猪小肠、心、肝、肺,还有五花肉,还有油炸豆腐。这是一种穷人饭,但是味道很香,很解馋、解饱。吃的时候,厨师给你盛上热热的一大碗,里面有很多各种肉块和卤煮透的火烧,根据个人口味嗜好。自己可以稍加放在餐桌上的调味佐料,一般是加醋、蒜汁和香菜末,爱吃辣的,可以加辣椒糊。
对北京小吃的嗜好,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不同的选择。50年代我老伴的家住在前门外的八大胡同,她爱喝豆汁,还爱吃厂甸庙会小摊上卖的煎灌肠、烧饼、薄脆。我的女儿、女婿在没有移民美国之前,爱吃油条、奶油炸糕、豆浆、老豆腐、驴打滚、凉粉等。
记得在90年代初,我们家住在三环路外的新建楼群,1995年我女儿和女婿回国探亲,他们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去了,我还以为他们去锻炼身体,我在家里准备的早点是煎荷包蛋、牛奶、面包。到了吃早点的时间,左等右等,他们没有回来,原来他们是出去找自己喜欢吃的北京小吃去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