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除了赞赏对联的技巧之外,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推崇。(绘图:志清/williamhill官网
)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与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关注并使用,其踪迹遍及中国广大城乡。
对联起源于“春联”,秦时始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神荼”和“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的图象,悬之于门上,意在祈福纳祥,镇邪驱鬼。五代的后蜀主孟昶以工整的格式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我国第一幅对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用纸张代替了桃木板,对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后来,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到明、清时期,对联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日臻完善的地步。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达庶民都能出口成对,张口成联。私塾学馆设对课,科举考试也要吟诗作对,涌现出刘基、解缙、纪晓岚、曹雪芹等一大批对联名家。
人们除赞赏对联的技巧之外,更多的是对其内涵的推崇。如南朝时王籍写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几声蝉噪,愈见林间寂静;几声鸟鸣,更显山谷博大幽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美,悠然而淡远,体悟到“静则生慧”的意境。明朝时解缙撰写的“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能下?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使人明了要有高瞻远瞩的气魄,须有包容天地的胸怀,境界阔大高深。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对联作者赋予事物以人格化,用“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表现出举世都为英雄的忠义而感动。表达了后人对岳飞精忠报国的敬仰和对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痛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朝顾宪成题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顾宪成讲学之余,往往揭露社会时弊。此联表现出读书人的认真读书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既有诗意,又有深意,特别是连用叠字,使人如闻书声琅琅,如见学子们的慨然报国之志。
由于对联一般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是联语的精髓,优秀联作表达的咏物言志、扬善抑恶等体现出作者的思想、胸襟和品德,感人至深。或浓缩人物一生而成数语,令人物形像跃然纸上。亦能够状难摹之境如在目前,使人神往之。不仅使人明了联面的意思,更能够从联作的故事中受益而明了善恶是非。此外,对联又是与书法糅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古朴纯真、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新年贴对联已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风俗,一直是过年迎新的头等大事。很多对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意蕴,有着与诗词同样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并以其广泛的使用价值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今天,在“真、善、忍”宇宙大法洪传之际,人们写了“佛恩浩荡乾坤正,遍插新莲天地香”、“敬天重德如意吉祥,修心向善福寿安康”等对联,寄讬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