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追求利益没有错,但要将“仁”放在“利”之前。(图片来源:Adobestock)
追求自利是否会破坏社会和谐?
在一个以自利(self-interest)为驱动力的社会中,追求自利会不会导致对他人的伤害,以致破坏社会和谐,阻碍经济成长?十八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也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史密斯认为不会。
第一,从巿场的观点看,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各自争取自己的利益,巿场机制会决定公平的价格,让买卖双方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第二,从伦理的观点看,史密斯认为人性有利己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利己之心让我们追求财富、地位和名声,因而产生审慎的美德(the virtue of prudence)。利他之心让我们关心他人的利益,因而产生公平的美德(the virtue of justice)和仁慈的美德(the virtue of benevolence)。
公平是不使他人的利益减少,仁慈是使他人的利益增加;公平接近孔子的“义”,仁慈接近孔子的“仁”。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如果坚守公平的美德,则自己的利益增加,不是来自他人利益的减少,而是因为创造了增加的价值(added value),使社会的总价值增加。
现代成长时代所需要的基本改变是改变价值观,将伦理价值放在经济价值的前面,“仁”放在利的前面。
司马迁说: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当自利进入心中,我们再也无法辨别是非。只有将“仁”放在利的前面,我们追求利益的活动,才会避免造成对他人、社会、和环境的伤害,为社会创造净增加的经济价值。
传统停滞时代没有以人均产值为特质的现代经济成长,不是因为人民不想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因为缺少持续的技术进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如果追求财富就可以致富,让经济成长,世界上还会有穷人和贫穷的国家吗?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十一》)追求利益的欲望是大自然赋予一切生物的本能,没有此一欲望根本不可能生存。所以亚当.史密斯将追求自己的利益当作审慎的美德,怎么会是罪恶呢?违背伦理取得利益才是罪恶。
君子的人生理想
其次,政府的首长与企业的决策人士都应是君子。因为君子的人生理想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成就社会的利益,从造福人群的自我实现中感到幸福,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过去技术与经济停滞时代,想要造福人群就要进入政府为官;正直诚信,心里想的是全民的福利,不是自己的官位和权势。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十三》)现代成长时代工商业发达,企业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就是造福人群。因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所得与就业,让所有参与的人有收入,养家活口,教育子女,施展抱负,在社会阶梯上晋升。
企业也是现代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君子企业家也应和君子官员一样,心里想的不光是股东的利润,并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追求企业利润与成长的同时,发挥企业经营的“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维护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孔子思想在二十一世纪可以做出的重大贡献。
最后,进入现代成长时代,社会诱因制度在政府组织之外,增加很多中间组织,其中最庞大、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组织。在现代工商社会中,企业组织拥有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也是所得与就业最主要的来源。如果企业和政府一起,共同以伦理价值引导全民的行为,“诱进以仁义”,然后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以支持,“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一定可以引导全民追求自己利益的努力,达到增进社会全民福利的目的,扭转当前追求自利导致社会经济与环境无法持续的困境。
本文整理、节录自孙震《孔子新传》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天下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皇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