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和里根
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位和川普极其神似的总统——他就是里根。
里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奇呢?
1987年6月12日,里根在柏林墙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一个砸玻璃的小孩
1911年2月6日,里根出生于美国中部伊利诺伊州的一座小城。幼年时,家里四处迁徙,他9岁时定居在狄克森市。
1922年(11岁),里根踢足球时,砸破了邻居的玻璃窗,要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可以买125只老母鸡。父亲帮他垫了钱,但要求他自己承担责任,一年内还清。
小里根只好利用空余时间,想尽一切办法打工赚钱,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赚够钱,全数还给父亲。后来有记者问:“你为什么能当美国总统?”他便讲了这个故事。
少年的里根
“胡说”的播音员
1927年(16岁),里根兼职罗克河畔的救生员,长达7年。据说,他曾拯救了77名溺水者。他引以自豪,当上总统后,还在白宫办公室悬挂过罗克河的风景照片。
1928年(17岁),里根进入伊利诺伊州的尤里卡学院学习,主修经济学和社会学。他热衷于体育和社会活动,学习成绩一般。
1932年(21岁),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广播电台工作,负责主播芝加哥小熊队的棒球比赛。他非常机警,能言善道,很有表演天赋。曾经有一次线路发生故障,他竟然继续口若悬河地“胡说”比赛进行的情况,直到线路修好。
年轻帅气的里根
演员生涯
1937年(26岁),里根试镜成功,与华纳兄弟公司签约7年,成了一名电影演员。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参演了50多部电影,但大多只是不入流的B级电影,而不是好莱坞大片。
1940年(29岁),他与一位女演员结了婚,8年后离婚。1952年(41岁),他与另一位女演员南希・戴维斯结了婚。
南希和里根在1952年结婚。
69岁的总统候选人
他从1947年起,长期担任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开始逐渐涉及政治。1962年(51岁),他退出民主党,转加入共和党,极力反对共产主义的渗透。
1966年(55岁),里根成功当选为加利福尼亚州长,并在1970年连任。在任期中,他裁减政府人员,提升税率,大大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他在1968年、1976年(65岁),两次参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都铩羽而归。但他不屈不挠,在1980年(69岁),击败强劲的“老布什”,最终成为总统候选人。
里根和南希庆祝州长胜选。
前所未有的压倒性胜利
随后,他不计前嫌,携手“老布什”,一起参与总统竞选,对手是民主党的卡特。两人精诚合作,在选举人票上获得压倒性胜利,获得489张,而卡特只获得可怜的49张。
里根当选为总统,并使共和党一举成为参议院的多数党。在川普之前,里根是年龄最大的美国总统。
1984年,里根竞选连任美国总统,再次获得压倒性胜利。他赢得了50个州里的49个州,前所未有!
1984年,美国大选结果。
戏剧复苏的里根经济学
1980年,里根上任后,面临国内非常严重的经济问题:两位数的通货膨胀,20%的银行利率,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里根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他主张减税、紧缩货币供应、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1981年,他推行减税法案,减税规模在美国史上前所未见!
1981年7月,里根在电视上说明减税法案的计划。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大举增发国债。任期内,美国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了世界最大的借债国(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
一开始,美国经济继续急剧地下滑,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记录。举国哗然,嘲笑他是“巫毒经济”、“里根经济学”。
然而,从1983年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复苏。这一波经济成长,继续维持了许多年,直到他任期结束也没有停止,是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
1986年,里根在自由女神像建立的一百周年发表纪念演说。
致命一击的星球大战
当时,正是冷战最激烈的时候。里根却认为苏联“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但也是“最后一页”!
他是第一位认为共产主义将会迅速垮台的人。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使冷战显得更加激烈。1984年(73岁),他访问中国,是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
1984年,里根访华
1987年(76岁),里根与苏联签订了《中程导弹条约》,限制核武器的发展。(2018年,川普宣布退出该条约。)同时他又推出了“星际大战计划”,迫使苏联花费了大量资源,加入到这项“不切实际”的竞争,让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一对一会谈。
1989年(78岁),由于身体原因,里根发表了全国告别演说,离开总统职位,由副总统“老布什”接任。而此时,苏联已经陷入了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撒切尔夫人说:“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2004年6月5日,里根病逝,享年93岁。
里根的葬礼车队。(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