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古代经典故事:眼见为真?(图片来源:Adobestock)
现在社会,无论是在生活或是职场,都很强调同理心,意思就是不要老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处事,有时也要学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这样才是真正为对方着想。毕竟有些事,就算自己亲眼所见,但对方心里如何想的,可能会与自己以为的有段落差。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时,常常就已经靠自己的猜想,或是“亲眼所见”,擅自给对方下评语。甚至终其一生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却可能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曾少过,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曾犯过这样的错。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颜回“偷吃”米饭的故事
在《吕氏春秋》里有一段故事,是讲孔子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有次因为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只能以野菜果腹,大家已经有七日没吃到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来煮,在饭快煮熟时,孔子不经意间,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就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等到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的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听了,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只得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杂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偷吃饭的。”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也才发现自己一开始的观察是错误的。他愧疚的提醒弟子:“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人的内心是最不稳定的。大家要记下这件事,想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我们自以为客观的观察,有时可能离真相十分遥远。当我们要对一个人下结论时,不妨想一想:我们看到的当真是事实吗?还是自以为客观,却依然只是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对其下评论呢?
很多时候,在我们不了解对方所思所想的时候,就已经擅下结语,要是有利益冲突时,那就更难避免了。
虽然现在的人们教育程度高,但拥有高学历高知识不代表一切,智慧也要跟着增长,才能客观地跳出自己的成见,更接近真相。
就像孔子,虽然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了疑心,但他还是善用智慧,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得知真相。在消除误会之际,也以自己的亲身经验提醒弟子,更何况动辄为别人贴上标签的我们呢?
对于孔子的这段经历,如果你有自己的体会,也欢迎在底下留言,与读者分享。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