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自己 不一定要成为别人的期待(williamhill官网 )
信任自己,不一定要成为别人的期待。(图片来源:Adobestock)
我们要信任自己 不一定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光明、厌恶黑暗的文化中;事实上,“对快乐的追寻”是美国文化基本的指导守则之一。在我们踏入世界冒险时,我们仰慕快乐的脸孔,戴上微笑的面具。根据统计,脾气温和的婴儿会比难取悦的婴儿受到更多称赞,而活泼的青少年所吸引到的正面注意力,比阴沉的青少年来得多。
我们的文化推崇个性外向的人作为理想,并视其为人格类型的极致,在这种文化之下,我们小时候就接收到这样的讯息:性格比较忧郁的人,一定是自己有问题。我们学到的是“放轻松”,听到的是“活泼点”,我们得扫除生活中和你自己混乱、松散、狂暴的那些部分,把它们藏在黑暗中。
你早就被说服要获得快乐,就必须遵从文化的期望和进度表:即使和你的学习风格相反,也得在学校表现良好;即便你很内向,只想要有一两个很亲密的朋友,还是必须交游广阔;就算你比较喜欢阅读或创作,只要你是男孩就得运动;即使你选择的道路并不需要学士文凭,满十八岁还是免不了上大学;即使你并不喜欢聚会狂欢,还是得这么做。
接着,找一份好工作、结婚、买房、生小孩,越来越勤奋工作,在公司里往上爬,生第二胎,赚很多钱,买一栋更大的房子和更贵的车,退休─照着这样的顺序。某部分的你知道遵循这种公式并不能确保幸福快乐,但除非你有意识地选择违抗文化惯例,否则你很可能变成温驯的绵羊,盲目地沿途追随。若是如此,你就舍弃了由自己独特的个性、天赋、特质、需要和渴望交织而成那美丽的扑朔迷离─最重要的,是你放弃了自己落在框框外的每个样子。
若年轻人小时候被教育的不是追寻快乐,而是如何朝意义和满足的方向前进的话,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焦虑。(图片来源:Adobestock)
若年轻人小时候被教育的不是追寻快乐,而是如何朝意义和满足的方向前进的话,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焦虑。比起快乐,我们真正需要传递的讯息是圆满。这意味着父母将从各种来源(小儿科医师、教师、牧师、朋友和媒体)接收到这样的讯息:他们孩子的良善之处,比错误的地方要多得多;孩子的目标不一定非得是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是借由坚韧的自我信任的引导,追求充满意义的人生。
【练习】我可以信任自己 来取代各种“应该”的想法
若要辨认你是否把自我信任交出去了,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仔细听“应该”这个词是不是占据了你的想法和语句;我一听到“应该”这样的句子,就知道我的患者正为外在施加的期望烦恼着,并且无可避免地将自己和文化中完美的“好”或“正确”的行为做比较,接着就产生了焦虑。
例如这句话:“我要和恋人见面了,应该更兴奋才对。”我们带着一个深植心中的想法,如果你和另一半分隔两地,却对对方没有渴望的话,就表示这段关系有问题或少了什么。我们的脑袋就会想着:“我爱得不够深”或“他是错的人”,焦虑的恶性循环随之而来。
你如果想从“应该”的心态康复,请开始注意这个词在你的自言自语中出现的频率有多高,以及当你被“应该”的想法折磨时,内心的感觉是什么?当你听见“应该”这个词的时候,反向思考一下,问问自己:“现在这一刻,有什么是能让你自己和别人都感受到满满的恩泽的?”
本文整理、节录自雪瑞儿・保罗(Sheryl Paul)《焦虑是礼物:24个练习,学习自我治愈技巧,拥抱真实的自己》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时报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