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虐待也是一种暴力。(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明明可以温和讲述,却总是反问,明明是关心,说出来的却是责备——不好好说话,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日常顽疾。中国人“不好好说话”最常出现在亲密关系里、家庭单元内,越是亲近的人,越爱不好好说话,那些“不好听的话”,有时是暗讽挖苦式的揶揄,有时是“正话反说”式的教导,有时是父母“习惯性地打击和否定”,它们并不显性,像一日三餐里放的盐,融于日常。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语言虐待》一书里写道,语言虐待(Verbal abuse)也是一种暴力。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 A。Teicher则认为,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往往更隐蔽、更连续。
密歇根大学博士Ethan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当人在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时,情绪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以下网友们的实例也印证了这一点,许多读者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些伤人的话,像钉子一样顽固地留存在记忆中。
一位读者这样描述自己经受的语言暴力——“20年就这么不动声色地过去了,我到现在都记得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想着,希望以后听见家这个字的时候,不要再掉眼泪了。”
许多读者成年后发现,由于自己成长于语言虐待围绕的环境中,渐渐从一位受害者,也变成了施暴者,他们很难过地发现,自己变得不敢沟通,也不愿沟通,甚至将粗暴的语言习惯带给下一代,“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我也知道被这样对待是什么感受,可是,我有时还是忍不住这样对别人”。
这一次,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正如读者@Trc说的那样,是为了不要让错误成为一个炼式传递的恶性循环,“意识到了,就要努力行动起来打破它。”
每一个不好好说话的人,
都是反问句小能手
“我怎么知道”
“不然呢”
“你心里没点儿数吗?”
伤人的话,像钉子一样顽固地留存在记忆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个想发财的人
我:充电器在哪儿?
我妈:我怎么知道?又不在我手上。
@米娅
找不到合适的实习特别困扰,就打电话想跟妈妈吐槽,结果妈妈说,“谁叫你当初要选这个专业?”一下子什么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
@悦
我家是复式的,因为我没注意到阁楼窗户有可能会进小偷,所以有时会把这窗户打开,我妈就气急败坏地说“你想让贼进来偷东西啊?”这让我很委屈,其实如果这样说“这窗户不能打开,因为可能会进贼”,我会好受一些。
@老潘
看到这条太有感触了,我妈妈是小学教师,可能是职业病吧,把学校的那种情绪完美带到家里,跟我们说的话全部都是反问句——
“地上这么脏你就不知道擦擦?”
“都几点了还不知道做饭?”
“冰箱有没有蔬菜不知道看看?”
“我之前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这样行不行心里没点数吗?”
……
讲真,这种家庭挺艰难的。
@盟博
爸爸在开车,我坐在后座。也不记得爸爸问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我回答的是:“不然呢?”车里沉默了2秒。我听到爸爸猛吸了一口气,又深深叹了出来。我知道我错了,我没有道歉。
随随便便一张口,
全是否定和贬损
“你还会干什么”
“你瞎啊”
“废话”
贬损语言像是一把又间又长的利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CC
搬家干活的时候不小心磕破了腿,我爸:“干这点活都不会,你还会什么?”
@w
我妈刚从超市回来,我看见一袋贴着特价标签的水果,顺口问了一句“楼下超市又搞特价了啊”,她翻个白眼:“对啊,专门买给你这种便宜货吃的。”
那一瞬间我很受伤。
@白雷
我有次站着在看手机,我妈就到我身后想看我的手机屏幕,然后我藏了一下,我妈说你在看啥?我说我刷朋友圈呢。我妈就:哟,你还有朋友啊!
@刘女士
中年夫妻,日渐冷漠,一天说不上五句话。偶尔为了活跃气氛,我会就丈夫正在看的电视提一两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他只沉默不语,我若重复问,就会呛我:“瞎了吗?不会自己看?”
@念念
我问我姐作业是不是没写完,她说:“废话”;
我问我姐是不是没煮饭,她说:“废话”;
我问我姐我是不是很笨,她说“废话”;
每次被我姐教训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循环播放“废话”。我从小就不理解“废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真的不想再因为“废话”崩溃了。
@桃花船
小时候,每次在重大考试前,我如果没复习到位并担心考不好时,我妈给出的答复都是“考不好拉倒”,“考不好算完”,“考不好正好”,我每次听到都很难过,其实她也许不会开解我,但不会好好说话,还不如不说话。
@Charon
我妈总是喜欢用先否定我的方式听我讲话:如果我说这次考试了,她会说:“你是不是考得很差?”同样的,她也会说“你是不是在班里没人喜欢”,“你是不是抄的才考的这么好”,“是不是没人投你”……
很伤人,真的很伤人,在我不需要鼓励的时候鼓励,需要鼓励的时候抨击。
@土拨鼠
吃饭时帮忙端汤。
端汤前,我妈:注意看着点儿,别打翻了。
端汤没打翻:嗨呀,这次居然没打翻。
端汤打翻了:我早就知道你要把汤打翻。
后来端汤时,我就不伸手了。
@星岚
我跟我妈分享一些事情,有时说得兴奋了会说得多一些,她经常会打断并说“行了,快闭上你那嘴歇会儿吧”我近视,帮她扫地,其实她不想让我受累,就会抢走,但嘴里说的是“你那瞎得呼的,我信不着你。”我爸打电话的时候嗓门大,她说“你一边儿打去!你聋不代表大家都聋!”
我妈就是不会好好说话的代言人,可突然让我列举,那一条条平时记的“仇”我却都想不起来了。所以,无论怎样,我都最爱她。
明明是关心,说出来的却是责备——不好好说话,成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日常顽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明明是关心,
说出来却是责备
“你生病了可千万不要找我”
“饿出病来又要我花钱”
@小鱼
我85岁高龄的奶奶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摔跤了,万幸没有骨折,但是臀部有一大片乌青,心疼得我爸直掉眼泪。我爸爸跟奶奶说,不要再操那么多心了,摔那么严重让家人跟着担心,我奶奶就说没事不疼,我爸的火“蹭”地就窜上来,说不要再嘴硬了,万一再摔一次呢,我奶奶就说,那就再摔!然后两个人陷入无休止的抬杠中……
@假小子
我妈就是不好好说话的代表,明明是想说,天气冷加件衣服吧,别冻着了,非要说,穿这么点衣服像什么鬼样子,嘚瑟什么;明明觉得儿子正直勇敢,非要说浑身上下全是毛病,也就这么一点像个人样。这种例子太多了,虽说刀子嘴豆腐心,但实际上刀子嘴也是很伤人的,亲子关系确实被刀子嘴割出了不小的裂缝。
@车厘子
如果问我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答案是今天。
晚饭,我妈喊我吃饭,喊了好几遍。我一开始就说了不吃,因为心情不是很好没有食欲,但是没有说原因。到最后她开始歇斯底里,开始动用母亲的权威,“饿出胃病又要我花钱”,“来不来吃”,我已经特地调大了耳机音量,但还是一声比一声刺耳。
明明是关心啊,为什么要用这种吼骂的声调?而且当时本来就有点脆弱了,我突然就哭了,我已经22岁了,还没有决定自己吃不吃晚饭的权利,我厌恶“母亲”这个身份带来的权威。
@yang
我妈:“你不喝水生病了千万不要找我”,“我是不会带你去看牙的,谁叫你刷牙不认真”。
现在我看到那些未成年少女怀孕的事情就会想,我十几岁如果遇到这样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绝对不是跟我妈说,因为她从来都没有给过我一种“你遇到事情一定要找长辈”的感觉,即使我知道她是关心我的。
@秋宝
明明是该替我开心的事却要用嘲讽的语气说出来。明明是该关心我的事却先用责备的语言对我一通怒吼。
印象最深刻的是,刚上大学出了小车祸,开始是懵的,恢复反应能力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好,不要告诉我家里”。因为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告诉家里,肯定会遭到一顿生气的数落:“你走路难道不避着点车吗?”语气和神情都想像到了。
所以会非常非常非常羡慕在温和的家庭里长大的被父母温柔关爱的孩子。
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往往更隐蔽、更连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个人“不好好说话”,
一家人都会“不好好说话”
“弟弟妹妹也是这么说话的”
“中伤别人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魂穿母亲”
@永远在学习的W
“不好好说话”简直成了我家的传统:从父母开始,我有记忆以来就经常听到他们彼此用反问来回答对方。“难道”,“不是”,“你还”,“你真”,这些都是我家常常听到的词。我小的时候还不懂为什么,只是觉得听到很难受。
长大以后,我才慢慢明白这种说话方式到底有多伤人。然而我发现,我也成了“不好好说话”的一个人,面对年幼的弟弟,我总是选择“恶语相向”,可是一说完就感到后悔,等到下一次,相似的事情又再次发生。现在他也成了这样一个人,想想真是讽刺啊。
@北方
我们那儿整个都有这个问题,有次晚上小超市门口等人,听到一家三口的聊天,小男孩蹦蹦跳跳,他爸怕他踩到水坑(前一天下雨了有积水),然后说了句,“能不能安分点走路”特凶那种,他妈妈就不高兴了,说爸爸,“你说话不要这么凶!”爸爸更急了,“你平时怎么教育孩子的?走路都不好好走”然后俩人就大吵起来。
@苏溪
有次,我难得回家,听到这样的对话。
那天,我爸早早起床煮早饭,问躺在床上的我妈,“放多少盅米?”妈妈醒了但是不应。我爸又问了一遍,我知道是因为我回来了,需要确认一下爸才问的。“两盅够不够?”我爸问第三遍,声音一直很轻的,因为怕吵醒我。
可是,接下来,我妈却大吼:“你不吃就够了!”当时床都在摇,我感觉妈吼这句话用尽了力气。我听着心里挺难过的。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女儿回来了,平常的两盅不够,再添半盅吧。
而且,常年跟爸妈住一起的弟弟妹妹也是这么说话的。
@Emma
我母亲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然而我经常被这把“刀子”捅得支离破碎。明明是担心我性格老实将来到了社会上被人欺负,结果张嘴变成“你这个鬼样担屎都不会偷食(粤语粗话)”;明明是天气降温希望我多穿件衣服,张嘴就来“你不听我的就等着冻死吧,冻死了活该”。听多了这些话真的会渐渐麻木忘掉这背后的豆腐心,时常扪心自问是不是相爱的人一定要互相伤害。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说话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有次和舍友路过奶茶店,正在减肥的她忍不住想买奶茶,我张嘴就吼:“你看看你肚子上的肉!还买奶茶!”附近的人都看了过来,内疚一瞬间涌上心头,感觉自己魂穿母亲,怎么会下意识说出这么伤人不给人面子的话。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有种深深的挫败感。
@默默
我就是一个“不好好说话”的人,原因很简单,打小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成长的。长大后因为讲话太直往往让身边人很不舒服,而我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试图改变,却往往在生气或争吵时暴露本性。
@一生都要修炼自己的李女士
我自己就是不好好说话的典型,自省“我说的不是话,是扔飞刀”。
最近的一次是我爸生日,平时吃饭我哥哥的孩子都是我爸爸喂饭,等喂完他自己吃饭的时候饭菜也冷了,我就想,今天他生日,别那么累,提前和小屁孩们说好要自己吃饭,结果他们没听,我就当着我爸的面教育起孩子,我爸很看不惯我,觉得我是故意表现给他看,我气得口不择言,说在他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我爸也反击“又不是你孩子,关你什么事”,几个来回后,我哭着关紧卧室门不搭理,他气得干瞪眼结束。
如果他生日那天,我先心平气和说我之所以想要小屁孩自己吃饭的原因是想他能吃上热乎乎的饭,然后他说他不介意,因为他更喜欢被需要的感觉,我说那行,等你快喂完了,我帮你把菜再热一下吧,不就皆大欢喜?我达到了关心他的目的,他也继续享受爷爷的“福利”。
故事的结局是,隔了一个月后,我给爸爸发了一条道歉简讯。然后他没回。嗯,是我爸的风格。哈哈。
@克拉拉
生活中我妈就没有和我好好说话的时刻,永远是挖苦,冷嘲热讽。
我生癌症了,她天天医院里陪夜,背后掉眼泪,但是当面怼我说,是我自找的,各种挑我毛病,证明这一切都是我活该,说“你有的是全身的病等着呢”,早上喝杯奶昔,也要说一句“癌症手术完了有你慢慢喝流质的日子”。
我努力摆脱这种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对我儿子尽力好好说话,但有的时候脾气上来了,也会变成她那样的“魔鬼”,但我平静下来了会和儿子诚恳道歉,并努力改正。
说话永远是挖苦,冷嘲热讽,有些人就是无法摆脱来自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家庭之外,
不好好说话的人也随处可见
“你认识字吗”
“你不会自己看吗”
“你听不懂人话吗”
@toto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妈妈被查出脑部肿瘤,在医院做完核磁共振检查后,拿着结果的我和爸爸向医生多询问了几句,想了解下能否不开颅,只是通过血液检测来判断妈妈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毕竟作为非专业的普通大众,一方面对于开颅比较惧怕,另一方面受限于专业知识不够,只好咨询医生,却被医生怼了一句:不知道自己看结果啊!
父亲当时心里尤其难受,第一次面对家人身患重疾,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当头却是语言上的冷暴力。还好没有让作为病人的妈妈听到,要知道,病人的心理承受本来就比较脆弱,如此一出冷暴力,很容易击垮病人。
@芯
我:老师,这道题我不会,是怎么做的?
老师:(不耐烦)我还想问你,你说怎么做?
之后再没有问过那老师问题,毕业后也不再联系。
@小王
扔垃圾的时候没看到桶上贴的废旧口罩收集箱,旁边的环卫工人指着字问我:“你认识字吗?”重复了五遍。
@北极兔
以前的主管和她的得力下属都是这样的人,从我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全是用反问句跟我说话:
“你自己没看见啊?”
“你不知道啊?”
“你不去做谁去做?难道我去啊?”
这些反问让刚进公司的新人完全无所适从,更别提得到什么关怀。工作一年过后,我每天光是闻到办公室里独特的味道都会有一种生理上排斥反应,反胃想吐。之前从来没有发现反问句对人伤害那么大,直到遇到这个主管,我本来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全被这一句句的反问噎回去了。
@莲蓉包
那年高三,为了高考第一次去办身份证。因为是第一次,很多相关的流程都不太懂。当时需要拿户口本的原件和复印件给服务窗口的警察阿姨,但是我只带上了原件,阿姨让我赶紧去打印户口本的复印件。因为怕听错想多加确认,我就问那个阿姨:“阿姨,请问我是现在是去打印吗?”那位阿姨的回话是:“你读过书吗?人话都听不懂吗?”一瞬间,我就懵了,感觉委屈极了。
明明她可以简单地回答一句是或不是,但是偏偏要用这种极为讽刺的语气给我一个不明所以然的答案。很难受,从此以后我都尽量避免去那个证件中心办事,就是不想再遇见那位有话不好好说的阿姨。
那些随口说出的话,带来的伤害会很深很深“感觉心脏被狠狠戳了一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那些随口说出的话,
带来的伤害会很深很深
“感觉心脏被狠狠戳了一刀”
“我永远都忘不掉”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XXXX”
@郑小年
小学时,看剧看哭了,我爸爸对我说:真没用,这也要哭!从此绝不在任何人面前表露任何真实情感。
@张丹
我的母亲喜欢用否定设问句提问。
“你考了双百吗?没考到是不是。”
“你做得到吗?做不到的吧。”
“这题你会吗?我看你不会。”
甚至我恋爱结婚,她也经常打电话来问:“今天情人节,他给你送花送礼物了吗?没有吧。”
这种否定式提问摧毁了我一生的自信,也让我对所有人际交流失去兴趣。
@C
最近在家脱产备战考研,偶尔跟我妈抱怨,一边复习一边减肥太难受了,学得抑郁的时候都不能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我妈冷笑着跟我说了一句:“不可能,我不相信你这种性格还会抑郁”。因为跟父母关系都还不错,当时也没有太多感觉,后来每次想起这句话都让我感觉像是做噩梦一样。
@一斤
今年考研失利,准备调剂。我饭后充满期待地跟父母说,要是某某大学能看上我就好了,我就可以去那边读书了。他们冷冷一笑说我调剂没用,没有学校看得上我。我争辩了一句,我爸就说,“你以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当时觉得心脏被狠狠戳了一刀,我回到自己房间蒙着被子哭了好久。
@D女士
我和我母亲总是很难沟通,她觉得她说话的方式是幽默,但让人很难接受。去年过年带她去理发店剪发顺便烫烫,短发,500多块,当时她就调侃的语气跟老板说:“给我用的是你们这最便宜的吧?”那么多人,我很难堪,我剪个头发才24块。全是这样的例子,送她化妆品,她问:“过期的吧?”搞得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她说话,就只能越说越少了。
@阿风
最近受疫情影响没法复工,我公司工资按最低给的,男朋友一直很不满意,我也比较颓废失落。
某天他加班,我想关心,说听说你们公司加班很严重,他说“总好过赚一千多吧”。
哪怕我知道我自己境况不行,需要改变,但这种嘲讽的话让我很受伤。
@最近心情好的有点飘
我的妈妈,是童年给我打击最大的人。每次在家里她让我帮忙拿东西,我不知道在哪,就很正常的问:“妈妈,那个东西在哪?”我妈妈总是很粗暴甚至是发怒地回:“来,在我手里,你自己不会去找找看看?”
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向别人提出要求,不敢告诉别人我没听懂,总是自己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却不敢求助。我从前现在未来都很爱我的妈妈,但我自己要走的治愈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好好说话吧,越是亲近的人,越应该好好说话。(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个彩蛋:
当我们开始好好说话
@半尺厚
这是我家今天刚发生的事——我的家人陪我上路练车,从家里开到公司,直线上路和变道都还算顺利,结果到了公司停车场倒库停车的时候,始终停不好,我的母亲真的是劈里啪啦(数落我)都不带喘气的,“到底会不会开车,都已经练了多少天了,就是这么懒惰,一点追求都没有,自己上班要开车不知道勤奋一点,以后上班了都没有人陪你练车了……”
我一边强忍一边告诉自己,算了算了,没想到她后来又说,“这样我怎么放心你一个人开车上班,以后你这样的水平开车出去我要担心死……”我一下就感觉用拳头打了一下棉花糖,甜甜的。
責任编辑: 立明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