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姓,名旦,因封于周人故地周原,故称为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与父兄一起,发动了灭商的正义战争,在广大人民的参与下,推翻了殷王纣的残暴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周。
灭商二年之后,武王死去。当时,新王朝草创未就,百业待兴,困难重重。为了保卫灭商战争的胜利果实,使新政权走上发展的道路,周公毅然践祚,暂时替年幼的成王,管理国家大事。可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却利用这件事情,恶意中伤周公,说什么“周公怀有政治野心、想取成王之位而代之”,不仅如此,管叔、蔡叔等少数王室贵族分子,还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企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利。面对着这样严峻的形势,周公表现出一个杰出的大政治家的才干和气魄,他一面对没有参加叛乱的周人开诚心,布公道,诚恳地说明自己代行国政的意图,以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一面运筹帷幄、派兵东征,和叛乱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管、蔡之乱,并且乘胜征服了参与叛乱的商奄、九夷等东方诸国。东征的胜利,不仅使新政权危而复安,而且也使周人的政治力量,伸展到东海之滨。大中华逐渐形成!
周公在东征胜利后,立刻着手制定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去恢复战争的创伤,来巩固新政权。他的具体措施是:
大分封
武王灭商后,周人的统治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倍。如何在这样辽阔的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周人的巩固统治呢?这在生产力低下,交通闭塞的西周初期,确实是十分艰钜的事情。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乱的教训,决定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他把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殷商故地河淇之间)把有政治势力的“殷民七族”,分给他管理,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将另一部分有政治势力的“殷民六族”和当地的土著“商奄之民”交给他管理;封唐叔于唐,把殷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交给他管理;封召公奭之子于北方的燕地;封太公望于东海之滨的齐地,同时将亲周派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宋地原属商王畿内故地的一部分,以此来安置大量的殷遗民。大分封之后,殷人的复辟势力,被彻底瓦解,周政权的政令,从此通过新分封的诸侯,贯彻到全国各地,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住全国的局势。并且也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分封制对周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百姓也受益很多。
营成周
灭商之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的丰、镐地区,史称“宗周”。武王克商后,觉得宗周远离东方,不利于对东方地区的统治。因此曾设想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一个军事重镇,来加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是武王生前,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周公在东征胜利后,本着武王的遗愿,立刻着手在洛邑营建成周新城。周公亲至洛邑,监督工程的进行。“营成周”这一工程,包括两个部分,一名成周,一名王城,是互相毗邻的两座姊妹城。工程峻工后,周公借此机会,大会四方诸侯,以便检阅一下中央政权的实力。当时四方诸侯,敬仰于成周,赶来参加隆重的落成典礼,以表示对周政权的拥护和臣服。这次空前的政治盛会,说明周政权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与夏、商二代相比较,中央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周天子的地位,已由以前的诸侯之长,变成了诸侯之君,这种君臣关系的确定,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周公将大分封中余下的殷遗民,迁到成周,置于周人的监护和帮助之下。这些殷遗民,都是先朝的权豪势要之族,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安置到成周地区,从事生产活动,其势力被严重削弱,从此再也找不到复辟活动的土壤了。他们治下的百姓,其生活则有所改善。
制礼作乐
周公深知:取得一个政权须要“武功”,可巩固一个政权,却须要“文治”,仅仅依靠暴力和强权,是无法维持统治的,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惠民以实,周公开始了一项最重要的政权建设工作——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就是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做到上不越下,下不僭上,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使各方均能得益。周公制礼作乐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也是复杂的,它包括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方面有畿服制、爵谥制、嫡长子继承制,经济方面有井田制,法律方面有刑制;文化方面有乐制。这里有些制度是周公的新创,有些虽非新创,却也是在传统“礼乐”制度上,作了重大的改进,以便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于稳定周代的社会秩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是一个诚心惠民、实事求是的政治家,他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历史,正视现实,认真总结夏、商二代的经验教训,看到了人民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巨大作用!他说:“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把人民比作一面镜子,他提醒统治者,要时刻注意到人民力量的消长,随时调整政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惠民以实,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种诚心惠民、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他制定了如“明德”“慎罚”,“勤政”、“保民”等,切实可行的改策,使周初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周公还非常重视人材的开发,他那“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贤若渴的感人形象,依然为我们所景仰。确实,在西周初期涌现出一大批人材,团结在他的周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周公摄政的第七年,周政权巩固了,成王也成年了,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以身作则,把政权移交给成王,表现出一位有责任感的、诚言可信的、大政治家光明磊落的胸襟!
笔者附录 历史人物大辞典•周公
周公:西周臣、政治家。一作叔旦、周公旦。姬姓.名旦,文王第四子。因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先辅佐武王灭商建国,又摄政于成王之幼时。东征平“三监之乱”,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继而营建东都成周(河南洛阳)、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大治天下。为政礼贤下士,“恐失天下之贤人”;认为帝王如“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人皆可诛!”(《史记•鲁周公世家》;主张“敬德”、“慎罚”、“勤俭”“保民”等。成王长成后,归还政权。死后,成王以其“勤劳王家”,“德明光于上下,勤政施于四方。”礼葬于毕(陕西西安北)。《尚书•周书》等篇中,载有其言论。
(源自《中国古代名人传》)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