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搞经济的人来说,还是更关心诺贝尔经济学奖。(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19年10月16日讯】诺贝尔奖开奖有一段日子了,但是其实作为搞经济的人来说,还是更关心诺贝尔经济学奖,到底花落谁家,昨天答案揭晓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两位经济学家夫妇,阿比吉特班纳吉,还有埃斯特迪弗洛获奖,另外一位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克雷默,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都是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扶贫。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他们三人,就是为了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准确地说,扶贫这一领域属于是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就拿扶贫来说,诺贝尔奖官方认为,当今全世界超过7亿人仍然生活在极低的收入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印度和非洲。每年,仍有大约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通常可以通过廉价治疗预防或治愈的疾病。世界上有一半的儿童离开学校时没有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今年的获奖者引入了一种新方法,以获得关于消除全球贫困的最佳方式的可靠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觉得先别想得那么多,应该先把小问题处理了,这样就可以引导穷人的行为。
这次夺得诺奖经济学奖的那对夫妻在之前还写了一本书,叫做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也对中国的扶贫政策做了反思,为什么那么多钱投给了穷人,却无法帮助他们走出贫穷,说白了还是中国没有找到贫穷的根源,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外部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也就越强,最终让外部援助起不到作用。最后无论是国家也好,慈善家也罢,心血付诸东流,财富也都打了水漂。
最后两位经济学家给了解决方案,总结起来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定要教会穷人正确的做事,比如让他们知道营养的重要性,要比直接发放食物给他们要好,宣讲卫生知识,要比直接给药品有用。改变贫穷的现状,必须要想改变穷人的思维和信念,否则你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与其把大量的资金直接给他们,不如在当地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并且要着力解决贫穷者的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和富人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帮助穷人,一定要倾听穷人的心声,了解他们的习性,比如当时他们就考虑,在印度北部,怎么能提高疫苗的注射率,让穷人们过来打针呢?后来用到了一个非常土的招,给愿意注射疫苗的家庭奖励每家一袋小扁豆,后来注射疫苗率从5%上升到40%。
听到这您可能都笑了,这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没啥技术含量,这不是跟超市门口给大爷大妈发鸡蛋扫码如出一辙吗?确实如此,其实方法和智慧都是相通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当地的需求,才能通过一些行为来引导他们走出贫穷,这要比每天喊口号有用的多。因势利导起到了效果,也达到了目的。
中国也正在展开大规模的扶贫,即便在大城市里,也有很多的人自称为穷人,贫穷的本质其实就是思维,而影响思维的就是知识和格局,你如果不学习,不去经历一些事情,永远跳不出贫穷的循环,有些人因为运气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成为扶贫的对象,有人帮助他们在改变思维,也有人在用一些上面那些技巧,引导他们的行为,但是更多的普通人恐怕没那么幸运,你可能未必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也想改变贫穷的状态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自我疏导,主动学习,主动改变。需要自己跟自己玩发鸡蛋的游戏。懂得自我激励和自我诱导。从而摆脱人的天性,走出贫穷的死循环。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绝大部分人其实不知彼也就算了,连自己也完全不知道不了解,天天就等着天上掉馅饼,以为自己在多赚点收入,就能改变生活状态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地方给了扶贫款,也发到了个人手里,但只能暂时让他们的生活压力缓解,用不了多久这些穷人又会回到原始状态,所以贫穷是有地心引力的,这个引力就是由你的思维和知识构成的,不跟过去的自己告别,你很难走出之前的生活。即使有人伸出手拉你一把,但是如果你自己的手不伸出来,那么也不会有改变的机会。所谓自助则天助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