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7岁的主人翁就读于上海某重点高中,高二那年前往美国一所特许高中交换。她将从一些方面谈谈对美式教育的理解,从而下定决心要申请美国大学。(图片来源:Wikipedia/公有领域CC0)
【williamhill官网 2019年4月8日讯】中美教育存在很多的差异,究竟会怎样影响一名学生呢?这篇文章的主人翁目前17岁,她就读于上海某重点高中,并于高二那年前往美国一所特许高中交换。本文中她将从学校氛围、家庭氛围、身份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来谈一谈,这一年的时间,她对美式教育有怎样的理解,从而下定决心要申请美国大学。
据海外中文媒体报导,该篇文章节选如下:
作为一名在上海某公立市重点高中就读,曾在美国高中交流学习一年,目前正挣扎在海外本科申请的高三,回顾起自己高二这一年的留学生活,感慨良多,尤其是教育方面。
背景情况介绍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情况。除初三考了一次讬福以备高中考国际学校之外,一直到高一上学期结束,我都是按照高考道路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但有一个背景是,从初升高开始,我已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不过一直心意不决,因此当时还是选择了体制内的这所重点高中。
高一寒假,学校有个一年期美国高中的交流活动,且就读期间住在美国当地人的家里,这再次触发我想出去看看的意愿。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去试试。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去了美国发现不合适,再回来重读一年高二,回归高考嘛。于是,经历了一系列申请和考核流程之后,我被安排到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所高中完成十一年级的学习。
学校的氛围
我的学校相比大多数美高来说,整体规模小一些,并且由于有精英教育的倾向,学生中二代移民孩子的比例比较大。
传闻我所在的学校相比普通的美国高中更加偏重学术,相对来说课外活动少一点,学习也更辛苦一些,甚至被有些人戏称为美国的衡水中学。
作者就读的高中(图片来源:google map)
当然,对我一个中国学生来说,“衡水中学”这一条并不成立……下面是我这一年来交流生活的感受:
1.丰富的活动和课程,让我对未来从事的领域更有想法
国内提供的科目种类较少,学生大部分时间被课业占据,所以大多数国内学生对未来的专业和职业规划没概念,最后专业多半也就是听着亲朋的意见选了。更可怕的是,国内高校要转专业还非常麻烦。
然而,美国大学专业调整比较容易。许多美高甚至都不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就定下专业,并鼓励学生广泛地去体验不同领域的课程(即通识教育)。
2.美国教育环境更加人性化,且尽量让学生感到被在意和被尊重
我的心理老师Mr.Quinla有天很认真地对我们说:“每当我想对你们说什么或者做什么的时候,我会想像你们的家长就站在你们后面,并问自己:如果今天这个学生的家长也在场,我还会这么说这么做吗?只有当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时候,我才会继续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
从他的神情里,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位老师努力对所有学生负责的决心。
美国教育的环境整体没那么功利,感觉不管怎样的爱好、怎样的人在未来都有一席之地。我在美国感受到了一种对于各类知识、各类兴趣爱好无分贵贱的平等和尊重。在我的学校,不管学生钻研了哪方面的知识,都有人认可他们所做出的努力。
还有一点要澄清的是,虽美国崇尚快乐教育,崇尚学习不是生活全部,但这绝不代表美国人都不认真读书。厉害的学生做的题目难度也是超难级别的。许多美国学生考SAT会做练习,会上prep class,相应的教辅书也会买了做。
我觉得很多美国学霸的级别甚至是国内顶尖学霸都难以企及的,聪明又勤奋,不但会读书还会搞活动。
家庭的氛围
我的住家是一对六十几岁的老夫妻,都是美国南方背景的白人,虔诚的基督徒。老先生叫Paul,老太太叫Nena。
在美国住家的生活,让我有机会观察到美国的普通家庭氛围和相处模式。这里既有让我感觉非常愉悦的态度,也有让我感到惊讶与不解的方式。
1.从美国住家身上学会了温柔与尊重
Nena对于教育有独到的看法。我最佩服她是,她坚持再生气、再不满意,也从来不急眼、也不喉咙响的原则。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她讲话永远很和善,大多数时候还笑意盈盈的。
Nena的孙子孙女们到家里stay over时偶尔会吵得不可开交大哭大闹。但即使面对如此情形,她仍然能保持平时的音量,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孩子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要先冷静下来,若再不行就让孩子自己去墙角坐着。
对孩子们的烦恼和问题,Nena会尽量做到先倾听。不只是看着孩子让他们有输出想法的管道,更是通过听孩子的陈述将自己放到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共同讨论,更好地解决面前的难题。
2.美式教育会鼓励孩子多尝试
住家总是会鼓励我们去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比如我在美国尝试了染头发。在上海,怕麻烦的外婆多半不允许我做这类可能会把家弄得乱七八糟的事情。然而我的住家却相信我可以处理好,同意了我的请求。
我看了很多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市场调研,最终选择了一款比较好评且号称不会弄脏家俱的半永久染发产品。
毕竟还是新手,第一次染发时,我把洗手间整个弄脏。当时惊慌失措的我不知道怎么收场,最终选择用湿纸巾将浴室擦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使一切大致恢复原来的状态。
虽然这不算是一次很愉快的经历,但从中我体会到了一种自己做决定并负责的独立感。
由于浴室的毯子上还是被我染上了颜色,第二天下午我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向Nena道歉。出乎我意料的是,她一点都没有生气。她不但看着我的头发夸好看并说“Things are just things.They can always be replaced.”
她知道我这次尝试的慎重,也明白了我的初衷,所以她肯定我的努力,也给我再一次尝试的信心。和住家的各种沟通中,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会尊重并支援你做的决定。
作者在住家帮忙办的派对上和同学的合照(图片来源:网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方面,不管是从我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来看,美国都做得很到位。
然而,我也跟在纽约读书的朋友交流过,他听完啧啧称奇,并表示纽约没有这样,很早就对孩子实施现实教育。所以对于教育风格这方面,应该也是有地域和家庭的区别。
3.感恩渗透在平常大小事务的方方面面
当Nena谈及她当年作为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经济拮据的时候,她仍然怀着一腔感激。
Nena说那时候她妈妈去她家看她,但是冰箱里除了豆子却没什么别的可以吃的,她感到难受。可是,她妈妈不仅一点都没有因此而不开心,还帮忙煮了豆子,并称赞豆子的美味。
住家也会强调要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当中。Nena会让8岁的小孙子和哥哥姐姐一起帮着做家务,并教导孩子们别take what they have for granted.(把现在所拥有的东西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4.独立的夫妻相处模式
尽管两位老夫妻感情很好,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显得很独立。结婚快二十年了,他们到现在连对方每日在吃什么药都不大知道。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使我感到很惊讶:Nena视力不大好,其实不适合晚上开车。有次她买了半夜便宜班次的往返机票去加州看望家人。
读到这里,大家觉得Paul应该会帮着理理行李,计划行程,然后接送一下吧。完全没有!他按照自己平时的工作日程行事。
而Nena晚上自己理好行李开车停在机场然后出发,在回来时也是凌晨自己到机场提完车开回家。
这样的夫妻相处模式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这让我对美国人的“独立”和“个人事务”的概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环境
社交生活也好,家庭生活也好,美国大环境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个人意识比起中国强很多。个人空间在美国人心里与在中国人心里的范畴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美国人比较实事求是,且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体现在生活的各方面,并鼓励每个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举个例子,那天Nena接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BigLots 20%Percent Off Today看板,于是就临时决定去购物。
在BigLots,我们拿完东西准备结帐时,被告知活动其实是周日那天,而我们去的时候是周一了。
我听完很自然地预设不打折的结果,并且觉得因为商家解释而不打折是理所当然的。不过Nena的反应却是跟店里的经理说她就是看到了海报说“今天打八折”,而海报上并没有标注所谓的“今天”是哪天。
随后更让我惊奇的一幕出现:旁边有个收银员小姐姐听见Nena和经理的对话以后,居然插话说她今天开车来上班时好像也看到了一张海报。Nena于是跟小姐姐对了一下看到海报的地点,发现竟是同一个位址。
大家得出的结论为BigLots在周日晚上撤看板时漏了一处,正好被她们看到。最后经理不但给我们打了八折,还谢谢告诉他工作上的漏洞,并说等下会派员工把那张广告撤掉。
在美国,与其说是主流思想,不如说“diversity and inclusion”(即多样性和包容性)更像是政治正确。
作为一个倡导人权主义的移民国家,美国最大的一个争议就是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去和谐相处。种族、国籍、宗教甚至性取向上的相异都可以成为矛盾的爆发点。
虽然法律不能做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改变想法,但却能通过制定严重的后果让歧视尽量停留于意识层面,从而不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比如歧视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均和肉体虐待等)。
文化认同
我个人的看法是:完全融入外国环境是不可能的。把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学得再怎么好,有些习语和inside joke还是无法理解。
不过,要和美国学生说话还是不难的。我遇到的大部分美国学生都友好,无论内向外向,只要你愿意主动开始了一段对话,他们多半会给你回应。
最后我想说的是,高考与出国没有绝对的优劣,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出国。将孩子独自放到一个外国环境,既可能是锻练了他的独立能力和更好的语言、文化认知,也可能是将他过早地暴露在他还没有能力处理的挑战之下,从而导致负面的后果。
与住家的相处也好,学校的学业也好,我不是没有碰到过困难,也有过几乎崩溃的时刻。各位家长在做决定之前千万要多多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和想法。沟通是全家做出适合孩子的决定的唯一捷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