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香港,要命的房价,其实又何尝不是大陆经济现状的缩影?(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11月24日讯】香港楼市正在迎来一场“大地震”。
媒体消息显示,一套位于香港九龙区的豪宅,去年年底开盘时业主以总价约1650万港元买入。现在这套豪宅以1398万港元挂在了中原地产的网站上准备出售。一年不到的时间,下跌超15%。
11月13日,仲量联行威廉亚洲官网 住宅市场展望指出,香港住宅市场正进入调整期,2019年年底前住宅均价将下跌15%;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恶化或股市继续下滑,住宅均价跌幅或将高达25%。
25%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一位香港普通白领多年的辛苦收入瞬间化为乌有。
炒家开始斩仓离场,普通自住买家则因为在相对高位买入而瑟瑟发抖,现在的香港房价已经比1997年高出了63%。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府还在不断向楼市施压:9月底的加息彻底击碎了炒家的信心,再加上美元升值的影响,香港楼市处于风雨飘摇中其实是迟早的事情。
在香港,有房子才有一切
今时今日,香港又走到了一个楼市的拐点。只是,这一次恐怕会面临几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香港楼市以及香港楼市的“预售楼花”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大涨自然毫无指望,大跌却是端倪已显。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香港其实是一座被房地产高度绑架的城市。
当年董建华想推“八万五”建屋计划,本意当然是希望为港人提供相对宽敞的居住环境,但是既得利益者实在太强大,不仅仅是开发商,还包括部分买楼的业主、投资者,他们不堪忍受房价的下跌,更不愿意自己高位买入的房子长期成为负资产,甚至不惜走上街头抗议。
香港就此错过一个最佳的房价降温窗口。此后,房价一“涨”不可收拾,形成如今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房价奇观,港人在房地产方面的执念已经达到近乎扭曲和畸形的状况。
这一执念后来扩散至中国内地,很多人以买房为终身理财首选,港人播撒的这一轮“病毒”与内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驱动力双轮并进,一内一外,终于在广阔的大地上酝酿出一波又一波的“抢房”热潮,实为一国数千年发展历史上从未出现之怪现状。
香港楼市既得利益者更以环保为借口,对于港府希望增加供应土地纾解高房价的呼吁加以反击,使得香港以弹丸之地(1108平方公里),居然只开发了24%的土地,还有大片土地难以开发。
港府希望有所改变。2018年10月2日,明星刘德华在宣传短片《让下一代看见》中,倡议在香港东大峪填海造地,解决下一代的住房问题。刘德华说:“我们见过充满朝气的香港,我们也见过停滞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见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结果在意料之中,环保人士、议员、中产阶层大骂刘德华。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翻版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他们害怕房价下跌,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冲击,他们就是要用高房价固化现有的阶层壁垒。
一周后,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其中提到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这一计划可以解决香港1/8人口的居住问题,建设期间,最多可以给港人提供34万个工作岗位。
与刘德华的遭遇一样,施政报告一公布,便遭到议员和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香港因为楼市的博弈,陷入了某种死循环,借口是环保,背后是巨量的房地产利益。
香港人一面自嘲香港是“李家的城”,对开发商几尽揶揄嘲讽之能事;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筹钱借钱加杠杆炒楼,当年的奋斗精神与打拼血气在高耸的房价面前早已荡然无存。
他们只想买楼,同时通过高房价榨取后“上车”(买房)者的血汗。
香港已然衰老是不争的事实
时下,人们经常热议粤港澳大湾区。不过,在这个大湾区概念中,香港的光环也正在褪去。仅就GDP的增长速度而言,香港在大湾区的同量级可比对象自然只有广州和深圳,广州前三季度的GDP增长速度为6.3%,深圳为8.1%,香港则低至2.9%。
今年三月份,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22,438.39亿元。在公布的GDP总量简析中,深圳统计局还针对媒体报道的深圳GDP首超香港进行了回应,其表示同期香港本地生产总值26,626.37亿港元,增长3.8%,按照2017年人民币兑港币平均汇率1.1552折算,2017年香港GDP为23,049.14亿元,深港GDP尚差611亿元。
1990-2016年香港与深圳GDP走势对比图(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但是,按照深港今年的GDP增长速度来看,深圳超越香港是完全可能的,广州未来也有机会超越香港,广州在2017年的GDP为21503.15亿元,与香港的距离只有1545.99亿元,但是广州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却远超香港三个点,香港到底怎么了?
昔日的东方明珠怎么就成了不断被超越的落寞之城?
虽然我部分同意“GDP只是考察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在金融、商贸领域的竞争力仍未削弱”的观点,但是香港已经衰老却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香港在金融方面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挑战,广州也推出了史上最开放的金融政策,所有的一线城市都在摩拳擦掌积极拼抢,香港并没有太多新的措施可以加入日趋激烈的竞争。
在商贸领域,广州、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也在不断切割香港的蛋糕,新技术以及网购、海淘的浪潮不断改变着商贸格局。
香港人固守着楼市和金融,却被人从高科技、互联网的城墙上杀出了缺口。
多年以前,董建华曾提出建设“数码港”,后来变成地产项目;“矽港”也悄无声息。
大湾区三座领先的城市,深圳有腾讯、华为、大疆等一大串星光闪闪的名字,广州有思科、富士康的大项目落地,还有微信、欢聚时代、唯品会等知名本地企业,香港有什么?最显赫的还是一连串地产商的名字。
香港,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2011年,香港的潘慧娴(Alice Poon)女士在中国内地出版了一本名为《地产霸权》的书籍,她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之久,她在书中直斥:“地产霸权”已扩展至公用事业及零售服务业,成为香港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的罪魁祸首。
她支持自由市场,建议特区政府应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场公平,不应再纵容地产财团垄断各大行业,阻碍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
但是七年过去,作者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香港房价高涨的惊呼声中。
香港应该向何处去?
诚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外资进入中国和中国资本走向国际的重要跳板,这种优势是深圳短时间无法超越的。深圳人也仍然强调:依然要向香港学习,特别是要向香港学习如何全面走向国际一流城市,不但要在GDP层面超越香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文明层面超越香港。
可是,如果香港在经济发展层面接二连三被深圳广州超过之后,恐怕其他的优势也会慢慢崩溃。因为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如果被彻底打垮了,又没有能力及时纠错,那么,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一方面,香港的高房价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中小企业艰难求生,创业氛围稀薄;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口在迅速老化,青年数量下降,出生率萎靡不振。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8年2月12日出版的人口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香港青年人数约78万,占全港人口的11.1%。青年人口数十年内减少近10万人。
官方数据显示,香港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可见,高房价确实是最好的“避孕药”。
香港的未来充满变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威廉亚洲官网 时机或已逝去,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房价大跌的阴霾正在迫近,更让人恐惧的是:日本也是在1990年以后,由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造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香港,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犹记得2002年,香港经济萧条期间,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向香港市民深情吟诵起这份歌词,号召香港人民发扬狮子山精神,使狮子山终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今时今日,香港是否还能如歌词中所写那样:
我哋大家,
用艰辛努力,
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香港顺利转型,度过难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