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端午节的由来(图)

 2018-06-19 10:3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端午节的由来
香港愉景湾的龙舟竞渡。(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导言

端午节”是中国以至日本、越南、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定在每年的皇曆五月初五,与皇曆新年、中秋节和清明节并称为华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端”字是“初”、“开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故此,皇曆五月初五名为“端午节”。根据《河图》,共有10个数字,就是1至10,其中1,3,5,7,9为阳数,2、4、6、8、10为阴数,因此,“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台湾、近年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韩国都将“端午节”列为法定的公众假期。

香港

香港自开埠以来,端午节都一直为本港华人大肆庆祝的节日,直至1962年4月,端午节正式订定为“法定公众假期”,当日放假一天。在端午节当日,家家普遍都会事先或者在当日购买糉子回家,在端午节当天吃;喜欢游泳的市民会一家大小往沙滩游水,说是:洗过“龙舟水”能辟邪、祛百病;在香港的大埔、沙田、屯门、荃湾、香港仔、维多利亚海港等沿岸地区都有举行龙舟竞渡,在龙舟竞渡之前,大会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电视亦会直播部分龙舟竞渡的赛事。

香港自1976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egatta),赛事于每年6月端午节后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举行,是最具声誉的国际性龙舟比赛活动。参赛人数约有5,000人,共400多支龙舟队伍,参加的龙舟队伍除了来自香港之外,还有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澳门、澳洲、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杜拜等约15个国家和地区,场面热闹。

先秦时期

“端午节”在远古先秦时期,原本是一个在夏季辟邪、驱除瘟疫、防治有毒害昆虫、动物的节日。根据学者闻一多所着的《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和其他学者的考究,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的存在。

在远古先秦时期,皇曆五月初五被视为“恶月恶日”,“恶”是“可恶”的“恶”,刘博士估计应该是从谐音而来,用国语或者普通话说“五月五日”,再用国语或者普通话说“恶月恶日”,便发觉“五月五日”和“恶月恶日”的发音极度相似,所以,自先秦以来的人民因为不吉利的谐音,都视“皇曆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一个不吉利、易患病的日子;再者,皇曆五月是“春末初夏”、春天和夏天更替的时节,俗语有所谓“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或者说“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栊”,在这个“乍热还凉”的夏日里,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瘟疫、流行病容易产生和传播,更会将“皇曆五月初五”视为不吉祥的日子,古代的人为了驱除邪魔、鬼怪、瘟疫、流行病,便在这个号称“恶月恶日”的“皇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以划龙船、赛龙舟和抛糉子入江河来“祭龙神”,并且祭天、祭祖,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尤其是在吴越(即是当今的江苏、浙江省)一带,“祭龙神”的习俗更广为流传,吴越的人民更认为他们是“龙的传人”。

春秋时期

南北朝的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着的《荆楚岁时记》第30节里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故此,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皇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是东吴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被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关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家族在楚国被迫害而投奔吴国,受吴王合闾重用,征伐了楚、齐、晋、越国有功,官拜相国公,吴王夫差继位之后,对伍子胥“联齐抗越”的战略不满,又听信了大臣伯否的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且在五月初五将伍子胥的尸首投入江中,此后,百姓有感于伍子胥忠心为国之心,就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并视伍子胥为“河神”。

自此,端午节就在“祭龙神”的习俗中加插了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成份,因此,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祭祀被当时人视为“河神”的伍子胥。关于在端午节吃糉子一事,明代卢熊纂(粤音“/dzyn2/”)的《苏州府志》的记载是这样子的:“乡俗午日以糉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意思是说:根据东吴地区的俗例,在端午节当日,百姓以糉来供奉的是伍子胥大夫,而并非供奉屈原。

依照文献的记载,在春秋时期,东吴的百姓就已经有在皇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吃糉子、抛糉子入江河来“祭龙神”、和纪念“河神”伍子胥的习俗。

战国时代

南北朝的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着的《荆楚岁时记》第30节里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粤音“觅”)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粤音“接”)以拯之。”讲出了,在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当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的事迹。

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楚国的忠臣屈原希望联合齐国来对抗秦国,但是,遭遇“上官大夫”靳(粤音“/gan3/”)尚等大臣的反对,靳尚在楚怀王面前离间屈原,令楚怀王疏远屈原,调他担任一个“三闾大夫”的闲职,之后,又将他放逐到远离朝廷的汉水一带,但是,被放逐的屈原仍然关心政事,只可惜,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西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会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屈原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是,楚怀王不听,当他与齐国断交之后,就被秦国和其他隣国攻伐,楚怀王知道犯了大错,急急召回屈原,屈原立刻出使齐国,与齐国再一次结盟,秦王又派张仪劝说靳尚使楚怀王再度背信齐国,楚怀王于是往武关与秦国会盟,结果死在秦国。楚襄王继位,依然听信靳尚的奸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方,屈原虽然长期被放逐,但是,他爱国之情仍然十分重,尽力劝谏楚襄王。西元前278年,秦国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粤音“莹”)都,一片生灵涂炭,楚国亡,屈原悲痛欲绝,就在这一年的皇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一向受到楚国人民的爱戴,受到他的忠心爱国的触动,大家都划船去拯救他,即使拯救不到他,也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好好去安葬他,让他入土为安。当百姓知悉不可能找到屈原,他们就恐怕屈原的尸体被大鱼吃了,就用竹筒装上糯米,做成糉子,划船到江中,将糉子抛入江里,希望鱼儿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身体,能让屈原保持完尸。古人认为人死后还会有生命,所以,人死后要保持全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吴越、荆楚地区的百姓为了悼念屈原的忠心爱国,就将端午节纪念“河神”伍子胥的习俗改为纪念屈原,但是,仍然保留端午节防治疾病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龙舟竞渡习俗

古人会用船只来送走邪魔、灾害,送走灾邪的船只会一面出海、一面敲锣打鼓,场面十分热闹,既然是送走邪魔、灾害,也就越快送走越好,便发展出在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经做得颇华丽,外形就像今天的中形龙舟,船身窄而长,船头插上一个龙头,船尾插上一条龙尾,船身用油彩涂上鳞甲彩纹,船上缚上彩带、彩结、彩伞、彩旗;龙舟的头部放置一个大鼓,由一个鼓手敲打,用鼓声的节奏指挥着齐齐划桨的船员;龙舟的尾部安有一个船舵,由一位船员掌舵,控制龙舟航行的方向;船上更有多名精壮的男丁在龙船两旁坐下,双手紧握一支船桨,挥动船桨听令着鼓声齐齐划桨,使龙舟急速前进。

到了宋代,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已十分盛行,竞赛前先放鞭炮,竞赛时锣鼓喧天、万人空巷,挤得岸边水泄不通,喝彩声此起彼落,场面极为热闹、壮观。

龙舟竞渡的意义:一面纪念忠心爱国的屈原,另一面驱走邪魔、灾害、病菌、厄运,因此、参加和围观的市民都非常投入和雀跃。

吃糉子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吴越一带的人民会用竹筒装上糯米,自制糉子,然后把糉子抛入江河来祭“龙神”,兼且祭天、祭祖,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直至战国时代,楚国的忠臣屈原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忠心,在皇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人民恐怕他被大鱼吃了,就用竹筒装上糯米,做成糉子,抛入江里,希望鱼儿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身体,好像把糉子抛入江河来祭“龙神”一样。

在端午节包糉子、食糉子这个习俗一直到了东汉,每逢到了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浸糯米、洗糉叶和包糉子,但是,再不会把糉子抛入江河里去,人民除了自己吃之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自此,糉子就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流传至今。

祛病、毒习俗

古人流传一段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根据林惠珍的著作《端午节五毒动物特展》一书的探究,她认为吴越一带的老百姓将蛇、蝎子、蜈蚣、蟾蜍(广东人称为蛤乸)、壁虎(广东人称为檐蛇或四脚蛇)共称为“五毒”,即是五种含有毒性的昆虫、动物。每到端午节,人们把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这五种含有毒性的昆虫、动物的彩色剪纸贴在门、窗、墙、炕上,或者缚在孩子的手臂上,以趋吉避凶、驱除病毒。这种做法看似迷信到了一个可笑的地步,但是,根据刘博士的观点,这种看似迷信的做法在当时一定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否则,这个习俗不会流传下去,这个做法明显能够起到一个提醒、教育的作用,在古时,传递訉息并不容易,当时的百姓想到了四周贴上有毒性的昆虫、动物的图样,起到了互相提点的作用,通知大家炎夏来了,病菌、昆虫都会活跃起来,要大家小心有毒性的昆虫、动物,防止感染和传播瘟疫、流行病,百姓甚至将有毒性的昆虫、动物的图样缚在孩子的手臂上,让孩子更容易辨识这些有毒性的昆虫、动物的样子,能够及时走避。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即是上天赐与给人的五种祥瑞之物。在古代的端午节,百姓使用菖蒲、艾草等香草来沐浴、洗头、洗脸去驱除病菌、瘟疫,称为“洗百病”,又会将菖蒲、艾草挂在门内外、屋角、堂中等地方去辟邪、赶鬼、驱除瘟疫、病菌,民间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即是:在清明节插杨柳枝,在端午节插艾草;另外,石榴花的根部可以驱虫,百姓便把石榴花的根放在房屋内的暗角处和蛇虫鼠蚁出没的地方去驱虫;蒜头又有浓烈的气味,百姓便把蒜头挂在门里、门外、暗角处等地方去辟邪、赶鬼、驱瘟;有些市民又会用菖蒲制作成剑的形状,称为“蒲剑”,可以斩妖、除魔、赶鬼、辟邪和驱除瘟疫,或会制成人形、虎形,称为“艾人”、“艾虎”,用来辟邪、驱病;有些百姓用菖蒲、艾叶、石榴花、龙船花制成花环、花枝给孩子和女士佩戴,用以提神、驱病。

当今的人可能觉得以前的人迷信,什么香草治病、驱鬼、辟邪等等,依刘博士看来,前人并非如此迷信。根据考究,古人的病较当今的人轻,况且,以前的草药在天然的环境下生长,种植时又不受污染,草药的药效特强,可以说是药到病除;当今的人可能觉得现实上是没有妖魔鬼怪、邪灵、附体等东西,更不需要什么驱鬼、辟邪的东西,依刘博士所见、所认识,这些妖魔鬼怪、邪灵、附体等东西都真实的存在在“阴间”中,“阴间”是低于人类空间的一层空间,如果人心不正,它们会侵入到人的这个世间来,至今都是这样,只是人不知道。所以人心要正,俗语有云:“一正压百邪”,也是千真万确的。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两句谚语出自于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著作《楚辞渔夫》,意思是说:整个世道的人都浑浊、道德沦丧,惟独我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高,不受污染;所有的人都喝醉得不分好歹,惟独我屈原一个人清醒,不行差踏错、见利忘义。

来源:williamhill官网 来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