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18年4月27日讯】据《瞧纽约》报道,美东时间4月23日,美国纽约州州长办公室宣布,未来纽约州或禁用塑料袋的法令,此举一出舆论哗然。有华人民众表示此法令不合理,也有民众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环境。
塑料制品与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禁塑,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吗?不!据研究表明,塑料对人体危害很大,其中可能会含有甲醛、增塑剂或着其他有害物质。
近日,台湾中央研究院报告指出,塑化剂增加乳癌罹患风险。研究指罹癌与否,和塑化剂暴露量及个人代谢能力有明显关系。
毒物专家表示,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有塑化剂的存在,自保之道除了尽量不用塑胶容器盛装食物,不用含PVC的保鲜膜微波加热外,宁可生活简单一点,回归自然一点,可减少塑化剂的暴露。
以下这些习惯,你都有吗?极可能致癌,你可别再这么用了!
1、早晨出门买个包子、油条吃,塑料袋打包,吃着方便。
2、中午点了米粉,放塑料袋里,直接套碗上吃,还不用洗碗,真方便。
3、下班路过街边烧烤,塑料袋打包一把烤串回去吃。
你是不是做过这些事情?是不是觉得很方便?
然而在“方便”的背后,可能却隐藏着危险。因为:塑料袋+高温+油脂=有毒!
油脂性的、温度高的食物,接触到塑料包装后,塑料袋里的一些化学物质就容易迁移出来,和食物一起进入人体。比如:
1、塑化剂
在高温和油脂条件下,塑化剂很容易迁移出来。塑化剂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长期暴露,会引起女性排卵功能障碍的发生,也会对男性的睾丸功能产生影响。
塑化产品有些外观可以直接认定,例如塑胶袋,塑胶玩具,塑胶地垫,PVC保鲜膜,宝特瓶,手摇饮料杯,杯盖,橡皮擦,再到病人输注的生理食盐水点滴袋,导管,甚至连尿布,芳香剂,化妆品,指甲油,纸餐盒,咖啡随行杯等,都有塑化剂的踪迹。
目前超市或便利商店所售的即食食品或微波食品,都是由含有塑胶制品的容器或包材盛装,这些食品或多或少就在生产,加工及储存过程中,有少量的塑化剂游离至食品中,因而间接污染食品。但许多消费者还是照吃不误,让人非常担心。
即便塑胶容器标示可耐高温,但如果直接拿来微波加热,仍难免会有塑化剂溶解出来。如果消费者无法回家换用瓷盘或玻璃容器加热,建议只能稍微加温,不适合再加热,而且需将微波时间减半。例如微波原本设定要按六,改按三就好,可以减少塑化剂量释出。
如果长期大量摄取塑化剂,有可能导致肝癌。有些人在使用塑化剂后吸收得少、排泄得多、耐受性强;而有些人则更容易遭受塑化剂的慢性伤害。
虽然每次使用塑料袋,迁移出来的塑化剂并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的塑化剂会随着代谢离开人体,但也不排除几十年日积月累的影响。所以能少一些还是少一些的好。
2、染料
如果用有颜色的非食品塑料袋装食物,在有油脂的情况下,颜料中的一些偶氮化合物就会迁移出来,而它们是有一些致癌性的物质,长期积累就很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
别再这样使用塑料袋:
1、装食物不使用彩色塑料袋
因为彩色塑料袋属于再生塑料袋,使用的着色剂通常含有苯并吡,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与食品接触后,可能会转移到食品中。
建议装食物使用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的食品级别的塑料袋。比如买菜的时候,用食品级塑料袋装菜,问题不大,因为常温下塑化剂释放量不高。
2、不用塑料袋装熟食、含油食品
即使是食品级别的塑料袋,也最好不要长时间装熟食、含油食品。
比如,塑料袋直接装刚出炉的包子、馒头;用塑料袋装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菜。
3、塑料袋不放微波炉加热
普通塑料袋、食品袋、保鲜膜尽量都不要用作微波炉加热,否则其中的塑化剂在加热过程中很容易挥发出来。要选用标有“微波炉专用”的容器。
日常生活抗塑三部曲:
1、多喝水
因塑化剂部分经由肾脏,部分经由肝脏代谢,多喝水可使肾脏代谢解毒能力,发挥最大功效。
2、多吃高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如蔬果,五谷杂粮,豆类等,有助肝脏分解排除毒素,减少残留在体内。
3、多吃各种颜色的当季盛产蔬果
因蔬果含有维生素C^及各种比维生素C^更强的抗氧化物质,例如茄红素(番茄,西瓜),胡萝卜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叶绿素及叶黄素(深绿色蔬果)等,可减轻塑化剂毒害。
多吃蔬果可减轻塑化剂毒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