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香火盒。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珍品
名称:香火盒
族群:汉族
材质:木、矿物彩
年代:约200年/尺寸:长9.2公分 宽6.2公分 高3.8公分
汉人在特定的日子里燃香祭祖,代代相传,没有中断,若中断,表示没有后代了。
线香的灰烬,就是香灰。要离开故乡远赴外地定居时,就装一些香灰在香火盒里,携带到新居,将香灰倒入新设的香炉里,表示香火从故乡传到新居。
祭拜的动作。
拜完,将线香插在香炉的动作。(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曾闻西方世界离乡背井的人身上总会带着一把故乡的泥土,以解思乡之愁。而中华汉民族若离乡背井到他乡落户,最重要的却是带上“香火”。
汉族最重视“香火”的传承与延续。所谓香火,指的是祭祀祖先所点燃的线香和燃烧后的香灰。不知从何时起,汉人祭祖,除摆上三牲四果等供品外,还点线香祭拜,视袅袅香烟为子孙孝思的媒介。在古代,非常重视祭祖,子孙众多,祭祖的人就多,香火兴旺。反之,若是某户人家没人燃香祭祖了,则显示此户人家子嗣断绝,没有后人了。因此,香火的延续与否,在以前是大事,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台湾汉族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历朝各代,或因战乱,或因人口压力而一直向南方迁徙。南宋末期约13世纪起,陆续有汉族来台与原住民贸易,明朝约16世纪以后,更有大批汉族来台垦拓。简单的行囊里,最重要的就是携带些祖先香炉内的香灰。等到垦拓有成,一切安顿妥当,便可恢复祭祖。于是,经过一些仪式,将故乡携来的香灰,掺入新设的香炉中,如此,即表示香火绵延至台湾,自己的血脉有本有源,不是石头蹦里出来的。
文化与文物,就像灵魂与躯体。汉族人因为有重视香火的文化,所以产生携带香火的“香火盒”这么件文物。这样的民族学文物非常容易受到天灾人祸、政经变迁而破坏遗失。比如:1895年马关条约,清朝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汉族、原住民族不愿接受,各地掀起了悲壮的武装抵抗事件,最后因武力过于悬殊,不得不接受。日人深知:要彻底消灭一个民族,最关键的就是让他们不知自己是谁。1937年起,日本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改成日本姓氏;烧毁神像,说是送神,此外,还要烧毁神主牌(祖先牌位),彻底切断与祖先的连结,这对台湾汉族来说,绝不能接受,因此,许多人家冒生命危险藏起神主牌,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重新请出来祭祖,此事至今仍为80岁以上台湾人不可抹灭的记忆。
二战后,台湾人原以为可以按自己的民族文化来生活了,岂料1949年蒋介石来台后,讲闽南话、客家话等母语变成了可耻的行为,1980年代以前,在学校讲母语是会受到处罚的。1983~200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说:“故宫都研究不完了,还研究台湾……。”他们实在不知台湾汉语、汉文物源于辉煌的古文明--汉文化。政策影响至今,使台湾汉族后裔民族自卑感重,不愿讲母语,并且轻视自己的母文化。
台湾人口以汉族为最多数,当初携香火来台者应不在少数,有能力用如此精制香火盒的人却不多,而能流传至今的,更是唯有这一件了。如此,这连结台闽情缘、汉人血脉的,岂不是台湾至宝、中华至宝?
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只让孩子从3D图片中认识动物,而没有活生生的动物吗?站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我们可以只让孩子从文字中认识自己的祖先和文化,而没有实物吗?祖父、曾祖父和别的东西一样,只是个名词?不,他们曾真真实实的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而且留下许多智慧。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日,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快速消失,以致民族学博物馆的设立更显得迫切。尤其台湾,有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却没有保存先民文物、传承先民文化的民族学博物馆,因此,“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以保存台湾民族学文物为宗旨,承接创会董事长李吉昆先生所捐,历40多年购藏,包括宗教信仰、居家生活、农村器物、百工器物、杂项、原住民与平埔族文物等六大类二万余件珍品,发起筹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募款活动,企盼大家共同为保存人类文明而伸出援手。
(撰文者:潘韶如/“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馆长)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