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何正确的对待过错?关键不在于过错本身,而在于能否改正。要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即能像颜回那样做到“不贰过”(《论语・雍也》)。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思悔改。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说得好:“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社会上犯这种毛病的人甚多,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犯了错,却还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常常将别人身上存在的缺点或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反而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关于这一点,孔子深有感触,他感叹道:“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对此,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过失。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个人的修养和上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
然而,世人大多自以为是,尤其是年轻人,往往盲目自信,争强好胜,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正确,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从而导致是非不清、好坏不明。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既然知道对方的逆耳忠言是为了自己着想,就应当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风度。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对自身的检视也是如此,为此,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是必不可少的。倘若听不进逆耳忠言,“过而能改”则只是一句空话!
知过能改,最关键是“改”。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明知自己不对,也不愿让别人知道。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就大伤自尊,觉得非常没有“面子”。有些人会为此恼羞成怒,强词夺理,甚至鲁莽行事,酿成大错。
请仔细地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赵匡胤年轻时就喜欢练武,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根盘龙棍。按说,赵匡胤好好练武,也并非坏事,问题是他不务正业,整天和赌徒们一起鬼混。一个盛夏的夜晚,他在赌场上输得分文皆无,提起盘龙棍,灰溜溜地出了赌场。走着走着,肚子咕噜一响,肠胃难受起来。他这才想起,自己赌上了瘾,一天水米没沾牙,真是饥渴难耐!他想,哪怕路边沟里有水,喝上一顿也挺美。他边想边往路边瞅,看见了路边的一片西瓜园,那西瓜顶开了瓜叶,泛着白光,他的肠胃更翻动起来。他想,看瓜的王老头可能睡了,还是先偷个西瓜充充饥吧!
赵匡胤轻手轻脚地进了瓜园,放下盘龙棍,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一拳砸开,啊,红瓤黑籽,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他就狼吞虎咽地啃起来。
突然,他觉得不对劲儿,原来是看瓜的王老头站在面前。赵匡胤提起盘龙棍,拔腿想跑,不料,汗衫被王老头抓住了。
只听王老头说:“你不是来吃瓜的吗?吃完了怎么不付钱呀?”
赵匡胤以为王老头要讹他,就想耍赖,把脖子一梗,问:“你要多少钱?”
没想到王老头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文钱!”
一文钱?哪里有这么便宜的西瓜?可有时“一文钱憋死英雄汉”,赵匡胤把衣袋掏了又掏,翻了又翻,身上确实一文钱也没有!万般无奈,他只好双手捧着盘龙棍,递给王老头做抵押。
王老头接过盘龙棍,对着那铁棍说:“盘龙棍啊盘龙棍,你要是叫英雄拿在手里,可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可惜啊,你落在浪子手中,只能赌场上耍威风,瓜棚里做押头。你来到这世上,还有什么用呢!”说罢,把盘龙棍往路边一扔,回头向瓜棚里走去。不理赵匡胤了。
赵匡胤听了王老头的一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低着头掉了一阵子眼泪,弯腰拾起盘龙棍走出瓜园,心里默默地说:“盘龙棍呀盘龙棍,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邪归正,让你随我大显威风!”
从此,赵匡胤真的不再进赌场了。他和几个朋友,白天推着木制独轮车,贩卖粮食。晚上就专心练武。没过几年,他成了一名战士。过了几年,他成了殿前都检点(官职名)。又过了几年,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态度和行动决定一切”!只有勇于承认错误,然后“知耻近乎勇”,不断改进,才能在事业的台阶上,一步步前进,最终获得成功。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