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17年8月30日讯】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虽然融资需求庞大,但沿线国家多数只有贸易项下开放,没有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可兑换,且建设所需融资多为中长期投融资需求,再加上不少沿线国家还面临政治动荡、战争、经济衰退等状况,人民币输出必然面临多重挑战。
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曾公开表示,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扩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输出,同时平衡好本币输出和防范风险间的关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入新阶段。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从存量方面看,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从2014年的925亿美元,到2015年1,114亿美元,就是说跟“一带一路”相关的海外投资存量在中国总投资和中国的ODI存量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相信以后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当然,考虑到一带一路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有些还面临战争、国内政局动荡等极端状况,中国在推进人民币资本输出的同时,也面临政治动荡、金融体系不发达等多重风险,能否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余永定就提到,中国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资金接收国巴基斯坦的总投资将达到46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巴基斯坦的现状,能否收回投资就比较令人担忧。
他分析称,虽然巴基斯坦的国内形势趋向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上升,但1979年到2017年,巴基斯坦年均经常项目逆差是5.5亿美元,基本上没有顺差,且2017年巴基斯坦经常项目逆差对GDP比值上升到4%,如果上升到6%,就可能会发生危机。
余永定称,巴基斯坦长期来讲还是不太好的,再考虑到国内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地区冲突,还有严重的恐怖袭击活动,我们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是否能够把钱赚回来、把本收回来,是值得我们慎重考虑的。
依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6-2020年间,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仅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约为每年5,030亿美元,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金供给量总额仅为每年1,960亿美元,供需差额高达每年3,070亿美元,约占所涉及地区GDP的5%。据此推算,“一带一路”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会超过每年6,000亿美元。
孙国峰认为,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但持续通过“经常项目输出、资本项目回流”的方式输出人民币面临制约。
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本质是上通过信用货币创造实现本币的输出和国际使用,主要表现为本国银行体系扩张对境外主体的资产。
从信用货币制度的角度看,经常项目下的本币输出性相当于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可能会加大外币输入,没有真正实现本币输出;而中国贸易结构亦制约人民币贸易输出规模。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输出规模受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很大程度依赖于人民币汇率和资产回报率这两个条件。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或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的预期发生变化时,人民币输出会出现波动,有时这种波动还会比较大。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实际首付7,786亿元,占双边贸易额的13.9%,同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的比重较低,超过10%的只有七个国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