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股灾迷雾未散,图为中国金融重地上海。(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17年4月28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文隆综合报导)中国金融风险管控成为海内外热点议题。日前中共政治局首次进行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习近平首提6项任务。近期金融界风声鹤唳,除了商界大佬频传出事,监管高层亦动荡不安。迹象显示,一场金融界的权贵盛宴即将曲终人散。
据中共官媒报导,北京时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这是政治局首次就金融安全进行集体学习。而且,习近平首次就这一议题发表长篇讲话,并提出6项任务。
习近平作出表态中称,“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件“大事”,并提出6项任务,主要包括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处置风险点,服务实体经济,提高官员金融工作能力,加强中共对金融工作领导等内容。
《多维》引述分析人士表示,对中国政经两界而言,习近平的这些部署和表述都具有明确的释放信号意义。
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掌门人均被要求介绍各自业务情况。“一行三会”目前掌门人分别是周小川、郭树清、刘士余,以及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落马后暂时代理的副主席陈文辉。
十九大金融“维稳”金融监管层爆大地震
自4月9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突然落马以来,中国金融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在项俊波落马的当晚,官媒刊发总理李克强讲话说:“个别监管人员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这一讲话普遍被认为,李克强在此抨击的不是一个金融高官,而是一批人。
《华尔街日报》4月22日报导认为,2015年的股灾导致五万亿美元市值蒸发后,过去一年左右中国四位金融业监管部门最高官员中已有三位下台,
其中证监会主席由刘士余替下肖钢,中共前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去年11月份被免职,还有4月下台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
报导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日益担心潜在金融冲击,因为金融危机会扰乱定于今年年底举行的五年一次的中共领导人换届选举。因此他们对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层进行了调整,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
报导还认为,政治因素似乎也影响到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刘士余在早前的一次讲话中承认,“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任务异常繁重”。
除了以上三人,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共银监会的主席也已换人,今年2月24日,过往担任过证监会主席及建设银行行长的山东省长郭树清返京,接替已65岁的尚福林。
而据《内幕》第64期报导认为,还有一大批金融领域的高官正在惶恐不安中等待自己最终的命运。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最高层人物、在央行任职时间最长的周小川。这位现年69岁的央行行长已经超过退休年龄四岁。
报导引述知情者指出,2017年“两会”前夕,周小川因年龄以及中国金融政策失误导致诸多问题,在党内遭到强烈问责,党内甚至有声音要求就金融乱象追究周小川的政治责任。“对于有太子党背景的周小川,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查他,查他到什么地步,硬摔放倒拿下还是放一马软着陆的问题。”
消息还指,早已被免的前证监会主席肖钢的命运也与周小川一样,正在等待最终命运来临。
此前,明镜广播电台4月15日曾据北京消息源披露,中共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潘功胜正被调查之中,是否对其双规,需要王岐山、习近平最后签字拍板。但潘功胜同日公开露面,未确认是否会被查。
4月15日,《财新网》证实,连日来传“失踪”的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及其妻儿,也于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的同日被调查。
肖建华被抓:权贵盛宴将曲终人散
法广4月22日引述分析人士认为,项俊波被中纪委调查确实与这次金融大地震有关系,但他的落马应该不是这波金融大地震的第一个信号,而是年初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不惜代价将“明天系”掌门人肖建华从香港弄回来这一事件。肖建华被抓引发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将发生一场金融界大地震,一批金融大鳄和金融界高官的权贵盛宴将曲终人散。
据《明镜网》早前消息指,肖建华被抓后积极交代问题,已为今年当局清理金融大鳄提供了“联络图”。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4月20日报导称:“在第十九届党代表大会召开前,习近平正式开始着手整治中国权力层的金权网络。”
报导认为,习近平肃清了江泽民手下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掌控军队;扫除掌管公安系统的前常务委员周永康与国家安全部(国情院)副部长马建,继而将“刀(公安)”拿下;如今他的目标瞄准了“钱(金融)”。
法广4月23日援引海外消息说,多名重量级贪腐人物包括江泽民孙子江志成和刘云山儿子刘乐飞等已被边控,或至中共“十九大”前出处理结果。
红二代罗宇在《大纪元》4月16日刊发的专访中表示,“从今年初肖建华弄回去之后,可以看出来习近平、王岐山已经掌握足够的证据,把金融这一块,(20)15年制造股灾的、跟他作对的这帮人,打算彻底整顿。”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