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天地君亲师”是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天地造化万物,天子代天牧民,亲乃人伦至上,师承教化之功。“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者,所以传道者。师者,所以授业者。
《密勒日巴修炼故事》中,一开始密勒日巴依从母命,为了报仇而作黑业。结果拜了个喇嘛上师学了诛法,咒术,降雹法。后来他对于放咒和降雹的罪恶,起了后悔之心。要想修正法的心念,一天比一天的强烈起来。
密勒日巴于是转求正法,首要的是拜师。当他听见译经王马尔巴译师的名字,心里就说不出的欢喜,全身的汗毛直竖,眼泪如潮水般的涌出,生起了无量的欢喜虔诚和无比的信心。
密勒日巴一心想要修炼,以身、口、意供养马尔巴上师,但是上师凭借他急于求法之心,却让他做了很多劳役、也吃了很多苦。但是密勒日巴从未心生邪见,更加正心诚意地侍奉上师。上师苦心安排他清除罪业,密勒日巴这才踏上修炼正法的幸福之途。
《西游记》中孙悟空原是个受天真地秀和日精月华的石猴,灵性根基,因感人间无常,遂生拜师长生之意。寻得菩提祖师,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菩提祖师为他起法名孙悟空,悟空心灵福至,精进悟道,学成七十二般变化。这才有了后来的“齐天大圣”。日后悟空皈依佛门,唤作“孙行者”,以佛“弟子”自称。
孔子开馆收徒,首创私学,“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伦语・述而篇》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为十脡,脩为脯,古相见时致送之薄礼,用于敬师之资。全意是:孔子说:“只要自己愿意学习,即使备了极薄的礼来见我,我也没有不教诲他的。”
孔子不在世后,其儒家经典却被记述、流传下来。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以至后学者其实仍以孔子为师,自童蒙要祭拜圣人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德行,勤奋敏捷地去求知的人。释迦曾累世修行,开悟后传法度人,留下佛经,代代有高僧依佛经修炼圆满。西方的一本《圣经》世世代代为基督徒顶礼膜拜。
由此可见,无师自通不可信,学不可以一日无师。即使没有师父,也有所谓“过路师父”;即使没有人中的师父,也有上师的加持和点悟。果真没有师父,法从何来?知从何来?那一定不是正法正道了。
拜师也是中国戏曲、书法、国画、医药、武術等传统项目以及手工业、服务业等多种行当的民俗传统。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拜师学艺”是头等大事,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师承。拜师要签定契约,而后举行拜师仪式。“师徒如父子”,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笔者曾身陷劳教所黑窝数载,与世隔绝。其时并不以苦工食糙为苦,而是以音燥耳乱为苦。其间最想抚听一下古筝的五音,觉得古曲最为养心。后来有人弄来一把吉他,苦闷之时,我也照本宣科,不日就入门了。独自专心之时竟然感觉进步神速,如有神助。待后来离开劳教所后,再也没碰过吉他,皆因本不喜此物之故。我觉得这也算不上无师自通,每一件乐器都有其玄奥精妙所在,或许对应着不同的天体文化,故一切皆随缘而已。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