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百官补服大全 让你一目了然!(williamhill官网 )
各种阶级官员的补服。
在清朝,区分官员品级的方式是在官服上绣上补子,一般绣于官员胸、背部的禽兽图案。文禽武兽,以金丝彩线绣之。装饰有补子的官服,清代称为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观看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服与补子
官员的补服:碧袍。故宫博物院藏《甲申十同年图》。
官员的补服:三品绯袍孔雀纹。徐如珂画像。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官吏所著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官员的补服:绿袍。故宫博物院藏《甲申十同年图》。
官员的补服:一品绯袍仙鹤纹。故宫博物院藏《甲申十同年图》。
明清“补子”之差
明代和清代“补子”的差别,除了部分动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补子”前后都一样,而清代的“补”前面的部分是将其图案分成两半。换句话说,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明代胸背一般前后是整块,但也有对襟的服装,前片对剖为二。清代补服的则在中间对剖为二。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也就是说,清代补服为外褂,形制为对襟,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而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以金线及彩丝绣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前胸及后背。
在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补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别到了明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且多为武官。因此,有许多明墓出土的官补与墓主的身份并不一致。现今已成为文物收藏精品的补子,在国际文物拍卖会上非常受欢迎。
国际市场上的补子分类十分齐全,有男补女补、方补圆补,文补武补。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由于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所以,武补中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价格最为昂贵。
官员范钦的补服:二品绯袍狮子纹。故宫博物院藏《甲申十同年图》。(以上图片来源皆为: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