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23岁的湖南人蒋廷黻,在法国巴黎市的基督教青年会华工服务中心担任干事。一位年轻的法国姑娘,匆匆跑进华工服务中心,向他详细介绍了一位杨姓中国男子,在她看来,他具有诸多优点,因而急切地恳求蒋廷黻按照中国习俗为她作媒,无论如何都要促成两人的婚姻。
耐人寻味的是,类似的浪漫故事,竟非个别现象。1918年,一战终于结束,大多数的华工返回中国,但仍有部分定居下来。据保守统计,至少3000名法国女郎,突破当时白种人不与有色人种通婚的劣习,与华工结婚,并使这些中国人得以合法定居。大多数华工聚居在巴黎里昂火车站一带,组成了最早的华人社区。
一战爆发后,因为法英俄的壮丁大多奔赴前线作战,且兵员伤亡巨大,致使后方劳力奇缺。为此,从1916年5月开始,上述三国从中国河北、山东等地招募了至少20万劳工,其中14万在法国。他们多从事伐木、开矿山、制军火、挖战壕等最艰险、最繁重的工作。
已有的档案显示,一战期间,13到30岁的法国男性,每3个就有1个死于战火,15到49岁之间的法国男性死亡率达13.3%。据统计,1914年法国征募了770万士兵奔赴战场,其中战死140万人,负伤与失踪达350万人,使得法国青壮年损失惨重。
相比之下,妇女数量逐渐增加。针对人口锐减、适龄壮丁奇缺的境况,法国各界精英深感忧虑,纷纷提出各种解决补救方案。有的提出成立伤兵结婚协会,使伤兵结婚生子,有的主张鼓励早婚,有的提出战争结婚倡议。
在此背景下,华工与法女的通婚遂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华工毕竟是健康正常的男人,至少比残疾的伤兵强。华工在法国工作成绩表现颇为优秀,加上长官约束甚为严格,举止合法度,因此深得法国女郎好感与欢迎。
当时的法国农村几乎看不到青年的男人,村中基本上都是妇幼老弱,家庭妇女承担了所有的工作,但是很多体力活是女人无法承担的。由于劳工的数量有限,给每村只派去一名中国劳工,然后轮流到没有男人的家庭作短苦力,修葺房屋,耕作农田等等。
中法婚后组合家庭情况各异,以法国中部小城欢南市某厂为例,该厂1000多华工,娶法国女郎的只有3人。对于中法联姻,法国内务部曾特地登出一份布告,昭告全国女性,说中国侨法劳工工资不高,赚钱不多,中法习俗迥异,中国家庭极端专制,且有娶妾恶俗,奉劝法国女人不要和中国劳工结婚。
有些中国官员也反对中国劳工和法国女郎联姻,他们除了认为容易出现重婚民事案件外,还容易产生其他管理问题。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