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被贬至荆州,写下《感遇》十二首,流传千古。(图片来源:Pexels)
张九龄在被贬谪期间,写下的《感遇》十二首,令许多人心有戚戚焉。其中,有数首最受到后人的喜爱与传诵,无论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还是“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都堪称世间佳句。其中,赞颂江南丹橘的《感遇・其七》,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屈原的《橘颂》。
《感遇・其七》:咏橘同《橘颂》
被誉为“曲江风度”的张九龄,个性温雅且耿直不屈,曾提拔王维、卢象等优秀后进。张九龄担任宰相时,因为敢直言上谏且政绩不俗,被称为“开元贤相”。可是,时运不济,他推荐任职监察御史的周子谅触怒了玄宗,张九龄连带受到牵连,被贬谪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在这段期间,写下了《感遇》十二首,篇篇皆阐述了自己的心声。《唐诗三百首》第一篇即为《感遇》的其中一首,由此可见《感遇》组诗对后人的影响。在此文之前,已分别提及《感遇》最经典的数篇诗作,接下来,咱们就来述及与中国史上第一篇咏物诗《橘颂》有些关联的《感遇・其七》吧!
《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此诗大意是说,长江以南种植一种红色的橘子,经过了寒冬依然是翠绿的树林。难道是这地带的气候暖和?其实是这种橘树自有耐寒的节操。可以将它推荐给佳宾,无奈路遥,阻拦重重?每个人的命运都有注定的机运,相承的事物周而复始是无法推寻的。人只说要种植桃与李,这种树木难道不能成凉荫吗?
阅读完此诗,有无觉得颇熟悉,是不是隐隐约约、似乎看见了同为南方人的屈原,在撰写咏物诗《橘颂》时的身影。这首诗与屈原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句赞颂橘树的《橘颂》是相似的,都是咏颂了“橘树”,并以此来比喻人的清高节操。
张九龄与屈原 皆藉橘喻志
比起屈原的再三肯定,张九龄以“岂伊地气暖”中,运用了一次反诘语气,以烘托肯定句“自有岁寒心”。“岁寒心”出自《论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们可从中发现,张九龄借由比拚环境气候与橘树自身,来衬托独特不凡的树质能禁得起考验,并揭露其富深层内涵。
像这般良品的美果,是该进献给佳宾的,可是居然因为路途遥远而受到阻隔。这重重关卡,是否是张九龄暗示了国君身边充满遮蔽了他本该远望观测的明亮双眼的奸佞呢?导致如美好之物的忠肝义胆者无法出现在君主面前。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则看出身在外地的张九龄,依然不乏乐观豁达的精神,他相信机运都是在天理循环的运作下,不可以探询。一旦有“天命”的概念,就比较难出现怨天尤人的怨怼心态。当然,张九龄素朴坦质的性格,似乎也由不得愤恨及抱怨进驻。
不过,虽说张九龄被贬之后,不改原初的高洁心志与爱国忠君之深情,可是怀大志且身在朝野之外的他,总不免嗟叹世间罕少懂他者。《橘颂》诗末的“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两句,是赞叹有着高尚情操的橘木如同愤慨而坚拒食周粟的伯夷,并传递出屈原一心想种植橘树,以作为典范的心声。
正质怀清德的张九龄应是认同屈原的想法的,可是正因为认同,张九龄才叹息地想问问世间诸君:你们只知道种植桃树与李树,却不知这种坚贞橘树亦能成树荫吗?这实在是历经了朝政凶险与政途波荡的张九龄,不由诉说“知我者难逢”的心声啊!
参考资料
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台北:三民,2000)
张淑琼主编《唐诗新赏①张九龄》(台北:锦绣,1992)
方遥〈【悦读唐诗】张九龄・感遇(其七)〉
朱自清着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台北:将门,1983)
敬纸〈唐诗的味道(2):读《感遇・二》有感〉
(清)蘅塘退士編著﹔沙灵娜译诗﹔何年注译《唐诗三百首》(台北:台湾古籍,2004)
姜涛主编《中国文学欣赏精选集・第六册・唐代诗歌》(台北:庄严,1986)
相关文章
“williamhill官网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