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 2016年08月15日讯】IMF刚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经济的年度回顾报告,其中有一章重点提到影子银行的问题,其警告称,中国接近一半的影子信贷产品存在加速违约和损失的风险。
报告称,中国影子信贷产品去年增速达48%,总规模提高到40万亿元,相当于银行企业贷款总额的40%、GDP的58%。这里提到的影子信贷产品是指各种投资工具,主要以贷款和其他信贷为基础资产,由信托和券商以及其他资产管理子公司进行结构化设计。由影子银行部门带来的有风险的产品约在19万亿元。
这些高风险的产品提供11%-14%的收益率,相较而言,贷款利息为6%,债券收益率在3-4%。
基础资产是非标资产的产品质量可能是最差的,投向股市的产品同样有风险。将近19万亿元的影子信贷产品要么大量投向非标,要么投向股市,其风险相较于企业贷款来说更高。
此外,IMF还认为,这些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威胁较贷款更高。“贷款损失可以逐渐被覆盖,但影子信贷产品违约可能触发难以掌控的风险厌恶情绪。”
虽然IMF认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风险敞口相对较小,但一些其他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风险敞口是资本金的数倍。超过15万亿的影子信贷产品由银行持有,相当于银行资产的8%,资本缓冲的92%。
银行为何会有此类产品的风险敞口呢?IMF报告称,其中一大动力是为了将不良贷款改头换面装进投资证券,以美化报表,减少风险金计提。
中国总债务占GDP的比重近两年持续攀升。据渣打银行测算,如果维持现状,到2020年中国的负债率会达到300%(目前是250%),而如果国有企业和银行业加快改革,债务率可能会保持在270%以下。
很显然,监管层也已注意到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隐患。据多家媒体报道,在2014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的基础上,银监会7月份初步形成了新的意见征求稿,并已下发至银行。
这份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新规”的文件对理财业务设定了多项约束,例如拟对银行理财业务资质进行分类,分综合类和基础类,后者的理财业务将不能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商业银行建立理财产品风险准备金制度,应按季度从净利润中计提风险准备金;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只能对接信托计划,而不能对接资管计划,等等。
中共政府官方媒体《经济参考报》8月8日头版评论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穿透”影子银行的风险。评论指出六点要求,其中包括:
一是要打破影子银行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刚性兑付违背金融市场运行规律,难以向影子银行产品施加外部刚性压力,一定程度降低了影子银行机构自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的意愿,导致金融风险集聚。
二是要统一影子银行产品登记系统。基于金融分业的影子银行产品登记系统,无法真正穿透层层嵌套不同行业影子产品的底层资产。如果将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链条拉直,那么底层资产应该为具体融资项目、债券或股权资产。可考虑在统一的影子银行产品登记系统下,业务链条中的所有金融机构都进行登记,从而真正掌握影子银行风险暴露水平。
三是要限制杠杆工具的应用,层层杠杆工具应用势必增加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