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物的特点之我见(williamhill官网 )
刘备为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
三国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许多人对三国中的人物并不陌生,如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勇等。我曾读过《三国演义》,下面就三国中的蜀国政权中人物特点,发表一下自己的愚见。
一、刘备
刘备是“仁”字的代表,是蜀国的精神和政治领袖。刘备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宁肯失败,也不违背仁义。典型的如携民渡江。这种坚守仁义的精神,使他赢得了许多人心和人才,也使得他得诸葛亮之前,虽然智力上不足,却也能屡败不倒。
同时,赵云、魏延等一些人才都是慕刘备的仁德之名而来。刘备做事以人心为重,就是在诸葛亮看出魏延将来必反要斩其首级时,刘备也以民心和大局为重,以德相容。再如,曹丕篡位后,诸葛亮等人力主刘备称帝,刘备坚决不允。因为在刘备看来,此时如不是与孙权有隙,本应是讨伐曹丕的良机,若急于称帝,反倒会引起议论,陷于不仁不义。但因诸葛亮以病相胁,许靖、谯周文武百官力谏,刘备怕失去众人之心,不得已登上帝位。
刘备之智
为将者可以指挥一场战斗,为帅者可以指挥一场战役,为王者可以指挥一场战争。刘备可能不是一个很擅于指挥作战的人,可在指挥战争上,他无疑是一个高手。在起兵之时,刘备作为皇族后裔,他打出扶汉的旗帜,做到了忠孝两全。同时,他深知,若只想为将,须投靠一个强主。可若想打江山,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刘备起兵之时,势单力薄,投袁绍、投曹操,都险些遭到杀害,最终投到较为弱势的刘表,才得以立足,最终寻求到了诸葛亮,听从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渐渐成就了帝王的基业。
刘备是个好伯乐
无论遇到何人,刘备能知道这个人适合干什么,能干到什么成度。所以他一见到关羽、张飞,就知道他们是攻城拔寨的虎将。在公孙瓒处一见赵云,马上就欣赏有加。一见诸葛亮,就知道他是统领三军的帅才。就是对诸葛亮倍加厚爱的马谡,刘备也一眼看出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对于人才,刘备从来不是坐门等客,而是主动寻访。他不仅器重象黄忠、马超这样的一流人才,对像是黄权、刘巴这样的二、三流人才,也都非常重视,亲自登门拜访。刘备惜才的态度,致使麾下人才济济,为三分天下准备了充分的资源。
令刘备比较纠结的人才,大概就是庞统了。庞统确实有了不起的智慧,但在刘备看来,有的计谋不能兼顾他的仁义之道,故而不被采用。
刘备的弱点
刘备的主要弱点就是有时为了坚持个人的仁义而失去良机。最典型的是,刘表多次真诚以荆州相让,刘备因其是同宗,不肯夺其基业,而坚决不接受,走了许多弯路。如果当时能以天下为重,坐守荆州,抗击曹操可能会容易的多,也会大大减少因荆州与东吴发生争执的可能性。
二、诸葛亮
诸葛亮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孔明的智慧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与刘备与许多方面是互补的。如果说刘备是善于赢得人心,发现人才,那诸葛亮就是善于调兵遣将的能手了。个人觉得,诸葛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丞相了。
后人常说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其实以诸葛亮能知后五百年的超常智慧,他是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的。良臣择主而事,诸葛亮数次不见刘备的真实用心,一方面是考验刘备的诚意,另一方面正是为了成就刘备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名声。而刘备也深知思贤若渴的深刻内涵,能够经受住考验。所以刘备常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孔明的德行心性
诸葛亮有着无人可及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真正来源是高尚的道德。这里可拿庞统与之相比较。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邹凤。单就才华而言,庞统不在诸葛亮之下。庞统之所以早折,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心胸及道德修养不及诸葛亮,使其智慧受到了功利之心的蒙蔽,从而大打折扣。
先说二人出山前的表现。书中说:“庞统因避乱寓居江东,鲁肃曾荐之于周瑜,统未及往见”,可见庞统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较重。而诸葛亮则是安于耕锄,三顾茅庐方出。出山之时,对其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诸葛亮未出山时已寻退路,足以看出诸葛亮一心向道的淡泊心志和超常的政治智慧。
正是庞统的心性不及诸葛亮,在刘备与庞统进取西川之时,庞统为了抢功,不听诸葛亮的劝告,执意从小道进取西川,在落凤坡丧命,一代英才却死于无名之辈手中,实在是可惜!
三、关羽
关羽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被民众尊称为关老爷。
关羽是“义”字的代表。关羽是刘备手下第一猛将,他懂兵法,识大体,义薄云天,是三国中可圈可点的人物。
关羽的用兵特点
关羽最擅长的用兵方法是擒贼先擒王。所以关羽斩华雄、诛文丑、斫颜良、降黄忠、杀庞德、擒于禁、过五关斩六将,凡是与关羽作战的敌将,几乎没有一个能全身而退。他能在千军万马混战之中,抓住机会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将一举拿下,从而快速解决战斗。
关羽斩杀颜良后,众人皆惊。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从上面这段对话中也能看出关羽的用兵特点。
再如大家熟悉的关羽单刀赴会,也是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战术。酒至半酣之时,关羽右手拿刀,左手扯著鲁肃,谈笑风生上了小船,扬长而去,唬得鲁肃诸人如痴如呆,半晌回不过神来。关羽之勇真可谓是世间罕见。
关羽的弱点
但是,他的弱点是太过自负,政治上比较幼稚,最终失掉了荆州。在庞统阵亡后,诸葛亮离开荆州前去帮助刘备,与关羽交割荆州印绶时,孔明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一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若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哪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这段话可谓是精彩之致,将帅的见识高下立分。
诸葛亮为什么一听到“死”字就心中不悦呢?因为真正的帅才,虽然不怕失去性命,但更珍惜生命,所以才想尽一切办法,强大自己各方面的力量,尽可能减少分化对立面,用尽智谋,以求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焉”,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味武力取胜,纵然能取得胜利,自己一方的损失也不容小觑。且战争一过,伤员及百姓的抚恤、城池的重建,将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关羽一味依靠勇力,所以在战役取得大好形势的时候,政治上的鲁莽,使他拒绝了孙权的求婚,受到曹操孙权的两面夹攻,最终失去了荆州。荆州一失,蜀国失去了最好的天然屏障和富庶的一个地区。更可悲的是,刘备失去自己最心爱的兄弟,顿时而失去理智,出兵伐吴,过程中又损失了张飞、黄忠等大将及几十万士兵,最终刘备也病死白帝城,使蜀国的元气大伤。蜀国失去了一位政治领袖、伯乐和一批名将,最终由节节胜利走向了守势,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了拉锯战。
这场战役失败的深层原因是:第一、天象的变化是灭汉,而刘备要扶汉;其次从道义上来讲,刘备与关羽的兄弟之情是私,剿灭曹操是公;再者从战略上来讲,刘备伐吴违背了联吴抗曹的大计。所以刘备伐吴失败也是必然的,这可能也是天意要创造三足鼎立的这么一段历史吧!
四、张飞
勇猛的张飞,其实喜爱结交文人雅士。(以上图片来源皆为维基百科)
张飞是“勇”字的代表之一。古人云:“夫战,勇也”。人们一提张飞,就说他有勇无谋,其实不然,张飞是最能抓敌人疑心和恐惧心理制定战术的将才了。
刘备携民渡江,被曹兵追赶,情况十分紧急,只留张飞带数十人断后。张飞让士兵将马尾上绑上树枝,在背后山林中骑马奔跑,作为疑兵。自己则骑马站在木桥之上,占据易守难攻的狭隘之处。曹兵见张兵威风凛凛,怒睁环眼,横矛立于桥上,不觉迟疑。这时张飞不是莽撞冲上去拚命,而是用了一个激将法,提出单挑,将一对多的局面变成一对一。大吼一声:“吾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张飞处在死地,一心要拚命,曹兵处在生地,当然不愿冒险。而且人多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心不齐。张飞勇战吕布之后,早已名扬天下。在恐惧心的作用下,所有的人都处于观望状态,不肯先上。再一看张飞背后树木中尘土飞扬,不由生疑,更加不知所措。
这时,张飞大喝一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何道理?”这又是一个激将法,同时给了敌人一个台阶,提了一个醒,要战即战,不战即退,这么婆婆妈妈的对峙著算啥?在自尊心、恐惧心和疑心的作用下,就使敌人更加愿意相信:这一定又是孔明之计。就连号称奸雄的曹操一时也没看出这其中的玄机。
在紧急关头,聪明的张飞自始至终都保持冷静。他没有说:“你们怎么怂了,有本事你们上啊!”如果这样说,就真的会激起敌人斗志,张飞就真的会死于非命了。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充分显示出了张飞的大将之才,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以一人之力独挡数万精兵,除了张飞,还有何人?
五、赵云
赵云是忠勇的代表之一。赵云无疑是最忠心耿耿的勇将了。在刘备的心中,早已把赵云视为自己的亲兄弟了,亲近成度一点也不亚于关羽和张飞。
在蜀国的五虎上将中,赵云性格是最好的,他道德高尚,沉着稳重,有勇有谋,不乱说话,心思精细,是最好的保卫人才。所以刘备死后,将保卫刘禅的任务交给赵云。关于赵云最精彩的故事就是冲阵救阿斗了。人常说:刘备摔孩子,半真半假,多含讥讽之意。其实,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刘备一路败走,没有几人能生死相随。对一个打天下的人来说,最宝贵的财富是将军,而不是儿子。赵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而儿子是贤是愚,却还难说。面对忠臣,此时的刘备无以回报,于是将自己的孩子扔在地上,藉以表达自己的心情,说道:“为汝这一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阿斗是他的亲生儿子,他当然不舍得摔死他。这种为人君、为人父的复杂心情,难道不正是一个仁人君子的表现吗?
三国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刘备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却世代流传了下来,为世人所称颂,津津乐道。也许越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和艰难困苦之时,才能更加彰显仁义的珍贵,才能更加诠释出“义”字的丰富内涵,从而在人类的文化中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我想,此时他们若能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一定会说:我们不负那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