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网络图片)
从古到今,悠悠岁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人生在世,以德立世、以诚为本。真诚待人是传统道德的精华核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德性与修身之本。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基础。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即使蒙混乃至得势于一时,但是绝对不可能长久。
“诚”即为诚实、忠诚、真实无妄,是对虚伪、奸诈、狡佞的否定。人在诚实方面的修养,是立身修德的根本。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都源于“诚”字,无诚则无以修德,坚守内心的真诚,人的道德修养就能达到博厚、高明、宽远的境界。德国诗人海涅曾经有一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每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自古以来就是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在中华神传文化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欲修其身者,就必须先正其心,诚其意。道家讲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提醒人们在对做出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佛家则讲出家人不打诳语。孔子更是把“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还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失去人民信任的执政者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政权必不能长久存在。
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这里的诚信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也就是言论要与事实相符,言论要与行动相符,口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在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各种行业的人都以诚信责己,诚信待人,不自欺欺人。古人经商讲究“童叟无欺”,足见商家的诚信态度。清朝有一个叫蔡璘的人,朋友在他那里寄存了千金,没有立任何字据。不久,朋友死了,蔡璘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钱还给他。朋友的儿子惊愕的说:“怎么可能寄存千金而不立字据呢?再说,我的父亲也没有和我说过这件事。”蔡璘笑着回答说:“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你父亲了解我,所以没有告诉你。”
德以诚为本,无诚则无德。人无德人必亡,国无德必垮。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