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交易所(网络图片)
【williamhill官网 2015年09月23日讯】泛亚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泛亚模式本身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庞氏。曾经有期货业的人写过深度分析报告。作为一个电子化的“交易所”,它始终保持着年化20%的铟价上涨,绝对水平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现货市场的铟价。历来只有泛亚买入铟的行为,没有泛亚卖出铟的行为。并不与实体的铟需求方发生交易,这就意味着,泛亚是一个封闭的池子,它只有维持每年至少20%的资金净流入量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用新流入的资金去养既有的投资者。
与所有庞氏的结局一样,泛亚模式并不是因为资产端的现货价格暴跌而垮掉,而是因为负债端出了问题。
泛亚模式(网络图片)
这个模式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过得顺风顺水,因为它的那个仓单质押产品能够给投资者年化13.68%且可以随时赎回的回报率。这个看上去“无风险”的产品在过去的几年萎靡不振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基本上秒杀了一切其他资产,持续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资金进入这个所谓的“交易所”。
但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它遇上了A股牛市。一开始是年化超过10%的打新收益开始可以与它比肩。到后来单边上涨的杠杆牛中,更是把一切所谓的“固定收益”产品都打得遍体鳞伤。当整个社会的资金都舍弃固定收益类产品、逐利去股市时,泛亚的结局就已注定。是不是有一点蝴蝶效应的感觉?陆家嘴那头初夏倒下的杠杆牛,居然在中秋前隔空打到了云南的路人甲。
是制度出了问题
稀有金属交易所泛亚的挤兑事件闹大了,连高层都开始跑路了,这回怕八成是要倒了。外界的第一反应,是一家商品期货现货交易所怎么会出现挤兑,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就是给买卖双方做撮合的,收个水头而已。原来这家商品期货现货交易所有点不一样,他是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搞起了“金融创新”,美其名曰“供应链金融”。在泛亚的模式下,买方没钱没关系,投资人借钱给买方。泛亚为投资人保本保息,利息还挺高的,年息超过13%,和一般的P2P利息差不多。
泛亚,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陷入兑付危机,22万投资者,400多亿资金有可能血本无归,或者是只得到一堆堆用不上的金属,固然是场“末日崩塌”,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但是单纯说“中国投资者需要更多投资者教育的说法”并不公平,因为泛亚这种量级的公司,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投资者的识别能力范围。其复杂的金融运作手段,更难以为一般投资者所能领会,虽然归结到最后也很简单:让后来者为前人买单。
首先是政府为其站台。云南方面就不必说了,就在今年2月,厦门泛亚商品交易中心开业,厦门副市长出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出席并致辞。在网上还能搜到欧盟委员会官员到访的照片,甚至有国务院参事的到访。在中国,什么事只要一沾上了政府,就有了可信度。
其次是银行为其站台,全国22万投资人为何能投资一个位于云南的商品交易所,就是通过银行做到的,商业银行竟然为泛亚提供了资金募集的渠道。众所周知,大妈们一直都很相信银行柜台。
再次是媒体的合作,某著名纸媒和著名电视媒体就曾出面与其合作与报道。
媒体为其造势,政府为其“背书”,银行为其提供渠道,平心而论,在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的这几年,能够做到这种体量和正规化程度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真没有几家。在那些给出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P2P平台面前,泛亚的13%的回报率也真的不起眼。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能够凭借有限的信息分辨清楚呢?
如果泛亚是骗子,那市场上那些20%以上回报率的P2P企业呢?如果那些企业都是骗子,那为何又会存在那么多那么久而不被绳之于法呢?
所以,仅仅指责投资者贪婪,后果自负,并不公平。泛亚事件里,难道银行、媒体、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和专家不是帮凶么?银行为了流水放任泛亚利用自己的渠道筹资,媒体为了广告费甘当泛亚的鼓吹手,专家和政府也出于某种目的才为其站台,这里我就不妄加猜测了。
中国的确需要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但在泛亚事件里,更多的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才会让这样一家骗子公司能够横行这么多年,这才是比泛亚末日崩溃更恐怖的事情。平心而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不时接到贵金属投资的电话呢?为何那些公司能够坑蒙拐骗那么久?当务之急是反思制度,而不仅仅是教育投资者。
对投资者而言,如果银行不可信,政府也不可信,那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如果信用崩塌,经济也将陷入混乱。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