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比泛亞崩塌更讓人恐懼的,是制度(組圖)

 2015-09-23 07: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泛亞交易所(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9月23日訊】泛亞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泛亞模式本身是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龐氏。曾經有期貨業的人寫過深度分析報告。作為一個電子化的「交易所」,它始終保持著年化20%的銦價上漲,絕對水平也一直遠遠高於其他現貨市場的銦價。歷來只有泛亞買入銦的行為,沒有泛亞賣出銦的行為。並不與實體的銦需求方發生交易,這就意味著,泛亞是一個封閉的池子,它只有維持每年至少20%的資金淨流入量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用新流入的資金去養既有的投資者。

與所有龐氏的結局一樣,泛亞模式並不是因為資產端的現貨價格暴跌而垮掉,而是因為負債端出了問題。


泛亞模式(網路圖片)

這個模式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過得順風順水,因為它的那個倉單質押產品能夠給投資者年化13.68%且可以隨時贖回的回報率。這個看上去「無風險」的產品在過去的幾年萎靡不振的資本市場環境下基本上秒殺了一切其他資產,持續不斷地吸引著新的資金進入這個所謂的「交易所」。

但是2014年下半年開始,它遇上了A股牛市。一開始是年化超過10%的打新收益開始可以與它比肩。到後來單邊上漲的槓桿牛中,更是把一切所謂的「固定收益」產品都打得遍體鱗傷。當整個社會的資金都舍棄固定收益類產品、逐利去股市時,泛亞的結局就已注定。是不是有一點蝴蝶效應的感覺?陸家嘴那頭初夏倒下的槓桿牛,居然在中秋前隔空打到了雲南的路人甲。

是制度出了問題

稀有金屬交易所泛亞的擠兌事件鬧大了,連高層都開始跑路了,這回怕八成是要倒了。外界的第一反應,是一家商品期貨現貨交易所怎麼會出現擠兌,因為傳統意義上的交易所,就是給買賣雙方做撮合的,收個水頭而已。原來這家商品期貨現貨交易所有點不一樣,他是藉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東風搞起了「金融創新」,美其名曰「供應鏈金融」。在泛亞的模式下,買方沒錢沒關係,投資人借錢給買方。泛亞為投資人保本保息,利息還挺高的,年息超過13%,和一般的P2P利息差不多。

泛亞,這個號稱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屬交易所陷入兌付危機,22萬投資者,400多億資金有可能血本無歸,或者是只得到一堆堆用不上的金屬,固然是場「末日崩塌」,為建國以來所罕見。但是單純說「中國投資者需要更多投資者教育的說法」並不公平,因為泛亞這種量級的公司,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投資者的識別能力範圍。其複雜的金融運作手段,更難以為一般投資者所能領會,雖然歸結到最後也很簡單:讓後來者為前人買單。

首先是政府為其站臺。雲南方面就不必說了,就在今年2月,廈門泛亞商品交易中心開業,廈門副市長出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出席並致辭。在網上還能搜到歐盟委員會官員到訪的照片,甚至有國務院參事的到訪。在中國,什麼事只要一沾上了政府,就有了可信度。

其次是銀行為其站臺,全國22萬投資人為何能投資一個位於雲南的商品交易所,就是通過銀行做到的,商業銀行竟然為泛亞提供了資金募集的渠道。眾所周知,大媽們一直都很相信銀行櫃臺。

再次是媒體的合作,某著名紙媒和著名電視媒體就曾出面與其合作與報導。

媒體為其造勢,政府為其「背書」,銀行為其提供渠道,平心而論,在網際網路金融風生水起的這幾年,能夠做到這種體量和正規化程度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還真沒有幾家。在那些給出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P2P平台面前,泛亞的13%的回報率也真的不起眼。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能夠憑藉有限的信息分辨清楚呢?

如果泛亞是騙子,那市場上那些20%以上回報率的P2P企業呢?如果那些企業都是騙子,那為何又會存在那麼多那麼久而不被繩之於法呢?

所以,僅僅指責投資者貪婪,後果自負,並不公平。泛亞事件裡,難道銀行、媒體、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和專家不是幫凶麼?銀行為了流水放任泛亞利用自己的渠道籌資,媒體為了廣告費甘當泛亞的鼓吹手,專家和政府也出於某種目的才為其站臺,這裡我就不妄加猜測了。

中國的確需要對投資者進行教育,但在泛亞事件裡,更多的是我們的制度出了問題,才會讓這樣一家騙子公司能夠橫行這麼多年,這才是比泛亞末日崩潰更恐怖的事情。平心而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不時接到貴金屬投資的電話呢?為何那些公司能夠坑矇拐騙那麼久?當務之急是反思制度,而不僅僅是教育投資者。

對投資者而言,如果銀行不可信,政府也不可信,那還有什麼可以相信的?現代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如果信用崩塌,經濟也將陷入混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知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