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白崇禧为什么拒绝指挥徐蚌(淮海)会战?(图)

 2015-07-30 1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3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白崇禧。(网路图片)

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曾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他向外界说明了1946年四平街决战是国军戡乱失利的转折关键,并解释澄清了关于白崇禧的重大历史误会:为何白崇禧拒绝指挥徐蚌(淮海)会战?徐蚌会战期间,白崇禧真是“按兵不发”?对于有人指控白崇禧在徐州会战“按兵不发”,白先勇披露说:1954年3月,“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千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四平街决战——国共军事转折点

早在1944年,白崇禧就预见到日本投降时,国军主力远在大西南的国民政府,面临着接收北方失土时间上的劣势,因而力主由美军代为接收,以防中共抢先;1945年8月,白崇禧又两次向蒋介石建议由美军代国民政府从苏联手里接收东北。蒋介石因为顾虑苏联而未采纳。

抗战甫一胜利,白崇禧便一再强调:“对中共问题,除武力外,别无解决办法。”他主张先剿共而后整军裁军,遂向蒋介石郑重建议,应乘抗日战胜余威,先将中共彻底剿灭,而后行宪,否则将给中共以可乘之机坐大。战后急于从事经济建设和推行民主宪政的蒋介石又未予采纳。

1946年春夏之间,国共双方各集军10万,在东北中长路上军事重镇四平街展开首次主力大决战。毛泽东命令林彪“不惜任何牺牲”,“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原先蒋介石曾下令限东北行营4月2日前攻下四平,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指挥国军北上进展迟缓,前后拖延几近两月,中间尚有挫败。蒋介石为此非常焦急。

在战事持久拉锯不下,双方攻守最激烈的时刻,首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奉蒋介石之命,于5月17日飞赴东北督战。白崇禧一到,即召开军事作战会议,东北国军士气大振。白崇禧督战指挥杜聿明属下孙立人新一军、廖耀湘新六军、陈明仁七十一军分三路向四平林彪共军进逼包抄。国军只用三天时间,于19日便彻底攻克收复四平,将林彪十多万共军打得丢盔弃甲,伤亡数万,林彪化妆成伙夫随残兵败将狼狈逃往松花江北岸。

白崇禧一边命令国军继续进攻长春,林彪共军弃守长春,退往哈尔滨方向,自己则立即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战况,并提出国军应乘胜追击,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彻底肃清东北共军,再挥师歼灭华北聂荣臻共军。他还向蒋介石提出,自己希望能继续留在东北督战或者干脆直接指挥战斗。蒋介石没有同意,而是下令白崇禧立即返回南京主持国防部事,不要再管东北战事。

当时孙立人率新一军,已经追过松花江北岸,抵达双城,离哈尔滨不足100公里,毛泽东已经下令林彪准备弃守哈尔滨。但是由于美国特使马歇尔向蒋介石多次施加高压,6月6日,蒋介石被迫下令停战(史称“第二次停战令”)。林彪遂有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从此惊天大逆转。

对于这个“第二次停战令”的影响,蒋介石日后在台湾在《苏俄在中国》里面这样总结说:“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最后失败之唯一关键。”

白先勇表示,“四平街会战”最后竟功亏一篑,一着棋错,满盘皆输,让白崇禧痛心惋慨,一直到台湾晚年还经常引以为撼事。

提前4个月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先守淮”

1948年春,李宗仁提出要竞选副总统,当白崇禧闻知李竞选背后有美国方面的支持,认为大大不妥,与李当场起了争执。但是李宗仁不顾白崇禧的力谏和反对,自行在北平开记者会宣布竞选副总统,白崇禧因跟李的渊源,只好助其竞选。

4月,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属意的副总统人选孙科落选。蒋介石与李、白因北伐后蒋桂战争的旧矛盾又重新浮现。白先勇认为,这对于当时大局稳定,有重大影响。“多年后,父亲在回忆录中承认,替李宗仁竞选,是他犯下一大政治错误。”

5月20日,李宗仁出任副总统,蒋介石随即解除白崇禧的国防部长职务,改任他为“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坚持“守江必先守淮”战略,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紧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同时指出中原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联防。

在白崇禧任命发表公布时,“五省联防”的设想并未实现,蒋介石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设在汉口;徐州另设一剿总,刘峙任总司令,白崇禧的设想被全盘打乱。徐州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不适合做指挥中心,刘峙也不是一流战将,白崇禧大为震惊,向蒋介石直陈:“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他没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因蒋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白崇禧才勉强到汉口上任。

9月,中共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占领了济南。林彪共军又发动了辽沈战役,并首先打下锦州,随后廖耀湘兵团在辽西大虎山地区被包围。国军在辽沈战败已成为定局,并将面临与共军决战中原。

战局危急,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等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认为刘峙不堪担负保卫南京重任,决议由白崇禧统一指挥汉口和徐州两个剿总。蒋介石此时也意识到华中局势的严重性,于是一改初衷,同意由白崇禧统一指挥。

为何拒绝指挥徐蚌会战?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抵南京,当天看起来还颇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绝接受统一指挥。原来白崇禧发现,徐州剿总早已把国军主力的几个兵团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及津浦铁路线上,各一字排开,成为一个“死十字”。徐州平原无险可据,一旦开战极易为敌军攻破,战事迫在眉睫,要重新迁动几十万大军已无可能。加上徐州剿总的部队将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等人都是蒋介石的黄埔爱将,白崇禧此前和他们并无渊源,难以指挥。何况这场京畿保卫战蒋介石本人必会坐镇南京,越级下令,就如同他在北平指挥辽沈战役一样,令出多门,白崇禧难以施展。白崇禧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评判,认为这是全盘错误的战略部署,即是他自己出面,也无法挽救,连20%的胜算都没有。于是,白崇禧向何应钦坦言:“徐州剿总如此部署兵力,要想把它改变已经时不我予了。”

白先勇对“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父亲拒绝指挥徐蚌会战,蒋颇不谅解。”

白崇禧离开南京的第6天,共军就发动了淮海战役,国防部共谍郭汝瑰和刘斐事先将国军作战计划密告中共,并数次误导蒋介石和国防部做出错误判断决策,中共潜伏卧底张克侠、何基沣在关键时刻率部投共,结果最终55万国军精锐被歼。

白崇禧“按兵不发”?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

策动李宗仁从美国投共的其秘书程思远在《白崇禧传》中用“冷眼旁观”描述白崇禧在徐蚌会战的情况,而黄维回忆录中对白崇禧也有怨言。

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是不实的谣言。“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白先勇表示,后来白崇禧又陆续调遣第20军和第28军支援徐蚌战场。此时,华中战事吃紧,为了抽调宋希濂兵团第2军陈克非部,白崇禧与蒋介石起过激烈争执,因为白崇禧认为此时徐州方面的战事已经无法挽救,如果保住华中地区,尚可撑住西南半壁江山。

白崇禧答辩公道自在人心

1954年3月,在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他“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

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杨才)、二十八军(李)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

白先勇书中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千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尽管如此,误会依然长期存在。当年资深报人潘公展就在《新闻天地》杂志上撰文提道:“华中的大军视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关。”

1954年白崇禧写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闻天地》上,称潘文有不实:“总之,大陆陷……匹夫有责,军人职责,更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对我十数万袍泽戡乱报国、奋斗牺牲之忠勇事迹,诚不忍其无辜湮没,含冤九泉,掬诚略述,藉答高明。”

責任编辑: 云天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