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如果才十几岁或者二十出头,可能无法想象自己年过三十会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即使想象得到,也不过是“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过着平凡的生活”这种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即使在今天,我也没有很认真的想过对于未来,自己的路途在哪里。只是很大致的觉得,不管有没有结婚,但肯定会以某种形式好好地工作着,生活着。
婚姻中该保有自我吗?“自我”是一种内在、真实、统合的需求与感觉,我要什么、感觉什么、喜欢什么、认为什么是对错是非,这个有主观意识的东西就叫做自我。自我是一个人活得有意义的根本,在婚姻里要有自我;当了父母也要有自我;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自我。
问题是,很多人坚持的东西并不是自我,反而是搞不清楚自我所以才那样坚持。一个人想要掌握自我,需要经过很多的自我开发、修练、调整、探索。我们在做内在分析、精神分析,做自我的整合,有时是二、三十年的工作。一般人没有去开启这种心灵之旅,以为你想的东西就是自我,以为你要什么就是自我,却常常是一些扭曲和防卫。
举例来说,有个太太坚持要看先生的电子邮件,要知道他所有跟人谈话的内容。先生非常不开心的说:“我不能保有一点自我吗?”太太说:“如果你没有要外遇,为什么不能给我看?”先生说:“我没有要外遇,也不想给你看。这就是一个自我的感觉。”
他们逐渐了解对自我的迷惑,其实双方都希望自己的恐惧能被另一半理解并呵护。对先生而言,他可以用很多的沟通说明,适度的让太太安心;太太安心后,把电子邮件当做一种尊重送给先生,她也可以有安全感,回头去过精采的生活。当太太有这样的转变,就不像先生的妈妈了。反而先生会反过来问太太:“你每天都在外面玩,要不要看我的email,万一有人爱我怎么办?”太太说:“哎唷,没有人会爱你啦!像你这个德行只有我爱你。”
他们恢复成谈恋爱的状态,先生感觉太太没有要掌控他,就不会把对妈妈的愤怒投到太太身上,也不会躲着她。一旦太太发现先生没有要躲她,又何必查他。这才是比较符合他们本性的相处,这时他们都做回健康的自我。
当我们回到真正的自我时,通常跟人相处没有太大的困难,防御性的自我才会让夫妻相处变得非常困难。
山本文绪说:“所谓结婚,不过就是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大部分人生委托给另一个人,从现实来讲就是失去了相当一部分自由的时间而已。”
婚姻当然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起商量,节假日不用一个人呆着,生病的时候有人嘘寒问暖,所有的开支都可以有人来分担,但是不觉得麻烦也是特别的多吗?为早餐是吃中餐还是西餐而争执,为谁做饭谁洗碗而吵闹,为新年回那个家陪父母而冷战……我想说的是,婚姻也许能解决一些问题,但那都是具体的事情上的问题,并没有办法解决心灵的问题。
能够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而已。
做好一个人生活下去的思想准备和结婚与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讨厌的不是母亲催婚,而是母亲认为婚姻能够解决我目前的所有问题的心态。
所以,结婚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成为人一生中所需要的必需品,这个我好像是没有理由来反驳的。因为,有时候,我也会有特别想要结婚的欲望。那个时候总是会想“麻烦出来一个合适的人,让我赶紧结婚吧。”我相信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只要把标准降低,都会找到几个可以结婚的对象。
但是如果仔细一想,那种想要结婚的欲望都是在工作不怎么顺利,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才产生的需求,就会在事后察觉,自己需要的其实不是婚姻,而是一个可以在低迷时期陪着你的人。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婚姻并不代表会在你需要的时候,这个人就是适合陪着你的,或者陪着你就能帮助你。那么对婚姻的渴求就会悄悄的退到心底。
为什么没有办法步入婚姻呢?怎么就不能如同其他人一样,睁一眼闭一眼凑合着嫁人呢?我对这样的自己也无能为力。没法妥协,也没法将就。这个认知,其实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察觉了。
那个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过婚姻,结婚并且有孩子的人生,是可以通过孩子来回顾自己的人生,比如孩子出生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孩子入学的时候你又发生了什么,孩子毕业的时候你的生活是如何的境况,然后的就职、结婚和生子这样的过程可以验证自己的人生轨迹,或许日子也可以过得有声有色,多么美好啊。
也设想过,假如年轻的时候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依靠老公微薄的薪水每天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当哄着吵闹的孩子入眠时,看着身旁躺着并不爱的男人时,也在想:“啊,如果那个时候我没有结婚,继续工作的话会是怎么样呢”那样的人生应该是自由而充实的吧。
人生是一个不断二选一的过程,未必总能选到自己想选的牌。人这辈子按理说就该结婚,可是,有时候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单身过一生。
不寄予婚姻太高的期望,学会自己一个人生活。当适合结婚的人来到之时,随其自然的结婚,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生活方式吗?
二十岁也好,三十岁也罢。哪怕到了四十岁,就算没有结婚,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因为,能拯救自己的从来不是婚姻,而是自己。
- 关键字搜索:
- 自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