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过去14年来的外汇储备增幅示意图(网络图片)
【williamhill官网 2015年02月28日讯】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用外汇储备来保护本币的汇率,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吗?
可是,按笔者的观点来看,外汇储备越庞大,本币的价值越难以信任,外汇储备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1945年初,外汇储备达到8亿多美元,按当时的黑市汇率,流通的法币仅仅折合2亿美元左右,庞大的外汇储备并没有挽救法币的命运。这个例子过于久远,而且是战争时期。2013年底,俄罗斯外汇储备4696亿美元,从外汇储备对本国M2的覆盖度来说,远远高于中国在2015年初的水平。俄罗斯2014年的外贸也是顺差,2014年全年,俄罗斯外贸顺差是2109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是1130亿美元,可以说,外贸数据非常靓丽,可是也阻挡不住卢布危机的发生。
从种种迹象来看,对于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无法保证本币币值的稳定。
第一,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和不断追求外贸顺差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本币没有自己的信用之锚。如果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非常强大、货币严格按照信用的需求来发行,就根本不必这么做,比如瑞士,有很多高端企业和著名品牌,保证了自己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样一来,瑞士不必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因为随着本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大,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自然需要进口一些生活必需品,本国人也需要去国外旅游,形成自我的平衡,瑞士法郎可以稳定升值。可是,有些国家不准许本币自由兑换,通过汇率手段、财政手段、政策手段(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可以形成外贸顺差积累外汇储备,恰恰是本币信用不坚固的表现。这就是说,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代表自身货币的信用比较低,需要借助外汇储备来保护自己的汇率;
第二,不准许自由兑换货币、用财政手段积累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就会形成自身财政的不可持续,财政不可持续,就会不断放大对本币汇率的压力,当资本开始出走的时候,就会带来本币的危机。
全球化已经进行了三十个年头,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事实上的本币、美元双货币本位制,资本出走、本币持有人信心动摇,就会选择外汇,对本国经济和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在财政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之下,本国央行只能加速释放本币,对汇率形成进一步的压力。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无论多庞大,正常情况下也不如本币的数量庞大,何况本币基于经济和财政的要求,还需要释放甚至加速释放本币,这就造成一个事实,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难以保护本币的汇率,除非政府的支出行为使用或部分使用外汇储备。津巴布韦可以这样做,但很多国家并不会接受这一做法。源于很多政府仅仅依靠正常的税收难以维持,需要借助于货币增发带来的隐性收入,如果日常支出使用或部分使用外汇,意味着政府的生存出现问题,当然,这样做的理由也很充分,保证自己的金融主权。但既然要保证自己的金融主权,以上的逻辑就无法打破。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外汇储备会成为本币的催命符。这种说法或许比较夸张,但如松觉得是这么个理。
当然,以上逻辑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要看本国的财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对基础货币的依赖程度。如果本国行政非常廉洁高效、财政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本国实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非常强大,在此基础上形成外汇储备,以上的逻辑自然无法成立。
一个国家的汇率取决于自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财政的健康可持续性(实际就是制度的先进性)和货币发行机制,和外汇储备真的没多少关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