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看中国2014年08月23日讯】(williamhill官网 记者张正采访报导)书画古玩被视做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其中自有无穷魅力与独到乐趣。不仅如此,他还可以为收藏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今中国大陆书画古玩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为了避免williamhill官网 读者不受或者少受其害,记者专访了国际知名书画古玩鉴定收藏家戴东尼先生,请他讲解书画古玩鉴定收藏的相关知识和故事,以飨读者。
记者:在《张大千见识不凡带家人远离中共》那篇专访之七中,您着重谈到了张大千慧眼识邪灵,远离中共,不被中共所骗的见识不凡的大智慧。对于这位被称之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顶级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谈得不多。这次是否可以多介绍一些他的艺术成就?
戴先生:好的,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不但高,而且多而广,我只在讲述陈半丁和张大千之间的有趣故事前,简要介绍一点。
记者:那当然好,谢谢。
戴先生: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名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他在近代的中国画家当中,一生展览最多,画册最多,传奇故事最多,生前死后传记版本最多,报章杂志介绍报道最频繁,拥有私人园林最大,胡子留的最早,学习古代名家数量最多,对传统吸收得最多,了解得最深,也表现得最伟大,以及有生之年知名度最大,画价最贵的中国画家。
还有,他是画家中的名厨,美食家。大千先生的穿着、生活习惯和礼节,比任何一位住在中国的中国人,要更加中国、更加传统。而张大千的作品,也比起任何一位中国传统画家的更传统。然而,他也有许多作品,同时是最具新意,而且超越了他的同辈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记者:听您这一说,张大千不仅在艺术成就上是顶级的,在生活方式上也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戴先生:张大千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他擅长所有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无一不精通。张大千的一生,他所尝试过或开创出的画风,几乎涵盖了自五世纪以降的一部中国绘画史。
记者: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名不虚传。
戴先生:张大千早年所作的那幅“松下高士”,以文人水墨风格的技法完成,人物以白描法画出,从线条上来看,非常流畅,充分发挥了张大千用线的功力,整个画面非常浑厚、精美,成为一体,人物画得非常传神,从画面人物的面部也透出自然和谐。人物线条的用笔紧密延绵,在细致中有一种遒劲的力道。
记者: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喻志,借大自然中的境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这幅画可以看作张大千当时心志一种抒情?
戴先生:当然可以作如是观。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张大千还去到塞外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看到这数以千计的三唐六代之精英,佛法诸天之神变,光彩夺目,张大千倾 慕喜爱之情达到极点。敦煌壁画,气势宏伟,结构谨严,人物生动富丽,画幅高大。张大千以他忠于绘画艺术事业的精神,和他豪迈的艺术家风度,立志按原作大小尺寸临摹,恢复原作本来面目。他研究临摹壁画达两年六个月有余。
自敦煌回来,张大千作画,气势更加坚实雄伟,色彩更为富丽多变,画风又为之一新。大千先生的朋友,近代着名书法家沉尹默曾题诗赞他:“三年面壁信堂堂,万里归来须带霜。薏苡明珠谁管得,且安笔砚写敦煌。”
记者:有中共官员还放风称,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损害。此事当真?
戴先生:别说此事只是个别中共官员放风的胡话,就是中共对此事发红头文件也是诋毁张大千的鬼话。其实,早在1981年,就有署名石湍的作者在《旅游天府》发表《张大千并未破坏敦煌壁画》一文中作证说,自己在敦煌莫高窟工作过十余年,从未亲眼见张大千破坏过敦煌壁画,相反对敦煌壁画的恢复和整理工作做不少贡献。更早的证明还有:1949年3月,当时国民党甘肃省参政会对控告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一事,作出了最后结论:张大千在千佛洞,并无毁损壁画情事。 但此结论,国民党政府没有公开,一直保密。后经大陆研究张大千的专家李永翘先生于1986年8月,查找到1949年的裁决书原件,才使世人得知真相。公认的真相是,张大千是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大功臣,也为弘扬敦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原来是这样的。谢谢您。
戴先生:有关 “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和逸闻轶事那真是几天几夜也谈不完,留待以后再谈吧。
记者:那好,但您还没有讲述那个陈半丁和艺术大师张大千之间的有趣故事呢?
戴先生:那好,我就来讲这个 有趣故事。
记者:谢谢。
记者:要知陈半丁和艺术大师张大千的之间的有趣故事,请看下文分说。
戴先生天艺堂公司的网址:www.tonydaichineseart.com
本文上接《有胆识敢言的艺术大师陈半丁辉煌永存》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