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漫画清晰的揭开马英九与中国签订服贸的问题,与那些反对马版本服贸国人的忧心。图:翻摄网路
【williamhill官网 2014年04月03日讯】甚么是服贸?就是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的那只大木马。
这是“国际纽约时报”对马英九急着要跟中国签订服贸的解读。该报在3月31日的言论版刊登一张漫画,这只木马披着TRADE PACK(服贸)的马鞍,马颈上挂着LOVE FROM CHINA(中国给的爱)的签条兵临台湾的城门,城墙里的台湾人民高举拳头、喊叫驱赶这只木马。
一则漫画清晰的揭开马英九与中国签订服贸的问题,与那些反对马版本服贸国人的忧心;这则漫画同时也提供这段期间赞成/反对者最常质问对方“甚么是服贸”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台湾当然是要与国际,包括与中国签订各项经贸条约,但就是不能让失信于民的马英九与他的政权来签订,因为马政权连最起码的我方谈判代表都不敢让国人知道,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谈判,马只是照单全收北京政府的旨意。因此,问题不在服贸,是在马英九。
《纽约时报的政治广告》
由3621位台湾人民所捐助,在“国际纽约时报”刊登全版的广告,再次证明这次学运成员的明智选择。因为“国际纽约时报”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以及美国境内),而且读者阶层相似度很高;而“纽约时报”则以美国读者为主。
在“网路”连结世界之前,当有一份用份英文刊印的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国际前锋论坛报),就是一份“地球村”报纸。它于1887年在法国巴黎郊区问世,是当时“纽约前锋报”的欧洲版,因此诞生时称为“巴黎前锋报”,一百多年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与欧洲巨大的政经转折,与数次易名,直到1967年“纽约时报”入股才改名为“国际前锋论坛报”,2003年纽约时报取得完全的股份,到去(2013)年10月15日改成今日的名称“国际纽约时报”,作为“纽约时报”全球布局的一份全球化报纸。这一百多年来,不论以甚么报名出现,编辑部都设在巴黎,它也是英语世界的菁英报。
我在1970年代读大学新闻系的时候首次接触到这份报纸,它用轻薄的圣经纸刊印,由巴黎空运来台,再经过当时“警总”的新闻检查,读到它已是报纸刊印日期的数天后,若有批评到当时的蒋家与国民党政权,或“为匪宣传”,该报导轻者被涂黑,重者该页被撕掉或查禁(马英九在此环境与国民党体制成长,却拥抱中共的热情多于台湾人民)。随着通讯技术的演变,1980年代该报从巴黎传真到香港印刷,每日由港空运来台经过检查,台北老市区的书报摊或国际旅馆在当日下午就可读到这份报纸。1987年台湾“解严”,加上电子科技日新月异,该报也在台北印刷(确实年份我不清楚),因此这些年来,台北的读者一大早也可以看到“纽约时报”的新闻。在第二版下方,刊出全球设有印刷厂的都市,台北也名列其中。
不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国际纽约时报”都固定有两页的言论版,美国版是在第一套最后的第二与第三页,国际版的版位是介于新闻版与专刊(含文化、体育等报导)之间,它都以“相面对”的版面呈现。美国版的左页是社论与读者投书,右页是外部专家的文章与漫画。国际版左页的左半侧是社论外,其余的一页半都是外部的专论,偶而几则读者投书,但漫画则固定在右页的左上方(漫画是图像的评论,因此刊在“言论版”)。
美国“纽约时报”的言论版,常出现各国的政治广告(含异议团体)或跨国企业针对某些议题的广告,通常都出现在右页右下方,占该页四分之一的版面。类似像这次“3621位台湾人民”刊登的整版政治广告,出现在新闻版的序位倒不常见。若是要在“美国版”刊登,是否考虑重新设计广告内容与版面,刊在言论版上,因为阅读这些有影响力媒体的读者群,多数是各社群的意见领袖,或希望成为意见领袖的读者。
《国际媒体与台湾人民的声音》
很讽刺的是,马英九爱讲英文,第一任当选之后,常用英文与国际媒体对话,但随着施政的满意度直线下滑,国际媒体对他也毫不客气。重量级的如英国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与纽约时报、日本NHK一点也不客气,这些媒体的立论常与台湾人民的声音同调,而马英九是站在人民与民意的对立面。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