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户口无法活 毛时代的户口管理
【williamhill官网 2013年12月04日讯】毛时代有单位的,都是“集体户口”。什么叫“集体户口”,你调入某个单位,就把“户口”迁到那个单位的“集体户口”上去,自己并没有什么户口簿,什么供应都由单位集体去办。在伙食团搭伙的,你交钱买饭菜票,凭饭菜票打饭菜。自己开伙的,你可到伙食团领回自己的“搭伙证”、油票和副食品票等,凭搭伙证、油票到粮食公司购粮油。凭副食品票买其它副食品。
你调到其他单位,也是单位给你办好迁移(即户口),你到新单位时交给单位“报到”就上到单位的“集体户口”上了。从你报道那天起,就属于那个单位的人了。从城市下回农村,到“人民公社”报道也是这个程序。城市下放回农村的,单位把“迁移”办好交给他后,他就不再是该单位的人了,城市里的一切都断了。不到“人民公社”报道,公社不可能安排劳动,“公共食堂”也不可能打饭菜。
那时户口随着人走,人调到哪个单位户口就一定在那个单位。除了户口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就是“个人档案”。“个人档案”自己不能查阅,只能组织掌握。在调走时不会交给个人带走,由调入和调出单位交接,毛时代国家管了一切。
那年代一个人要外出,买车船票,住旅馆,与某单位接洽,都需要单位的介绍信。离开本市需要单位开介绍信到粮食公司用搭伙证换取“省粮票”,如要离开省,就必须换取“全国粮票”。没有参加工作的,开介绍信这些事就由“居委会”来管。居委会要组织政治学习,安排义务劳动等。毛时代“义务劳动”是很多的,不积极挣表现,一旦有招工指标,就轮不上你了。没有单位开介绍信,真“寸步难行”。乞丐没有介绍信,只有靠步行、“舔盘子”和露宿街头。自然有“收容所”将其集中,用绳子栓着一串一串的送回原籍。特别北京、天津、上海,不准有乞丐,那几个城市或许有外国人出入,他们会丢“社会主义”的脸。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毛时代是户口管理最严格的时期。特别是大饥荒的年代,户口是每个人获得生存物资的最重要的依据。不像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的东西,与户口的关系不大。现在只是一些地方需要身份证,而办身份证需要户口,还有小孩读书需要户口。现在户口的意义不很大。
毛时代仅户口管理这一项就把人管住了。没有它你不能参加工作就没有“钱”;没有它你得不到任何食品、生活用品供应的“票证”;没有它你也无法出行必须的“介绍信(路条)”。总之一句话,没有户口,人根本无法生存。